![]() |
|
|||

天津北方网讯:目前,国内80所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已有30多所参加自主招生联考,几乎囊括了中国顶尖的高校。在纷繁复杂的高校“掐尖”背后,自主招生体现出怎样的趋势?今年的变化又引起了教育界怎样的争议?新报记者采访了有关人士,为你把脉“自主招生”。
今年“华约”7校、“北约”11校、“卓越”9校均保持稳定,也为进一步调整自主招生方向创造了稳定的环境。教育界人士认为,科目和考时的瘦身体现出了自主招生考试与高考拉开距离的趋向。从“三大联盟”的笔试内容来看,均不再注重大而全,不再对考生高中所学科目进行全面的知识性测试,甚至不再进行英文考试,这就是希望自主招生不作为“小高考”给学生增加新的负担。从具体内容来看,数学是文理科的必考科目,语文和物理则成为选考科目,这意味着考生只需要考语文和数学或者数学和物理的知识内容,大大减少了考生备考压力。
相对来说,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的考试则更加注重考生能力的全面考查。尤其是复旦大学被称为“千分考”的全科考试,内容可能仍覆盖高中的所有科目内容,这意味着即使是文科生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理科基础,才有望“过关”。
此外,各高校都更加注重初试之后的复试选拔。像清华大学安排了三门复试,除了所有通过笔试的考生都要参加的综合面试,自愿参加的体质测试,还设有有特长的学生参加的“专业面试”,届时,将由这些学科最顶尖的专家、教授来对考生进行面试选拔,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对考生学科专业潜质的准确考查。南开大学则增加了面试在综合成绩中的比重,由去年的20%提升到40%。同济大学今年自主选拔的首要标准是“专业兴趣”,其设计的环节都是为了给教授专家在选拔考生时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来鉴别学生兴趣的真伪。
专家
观点
未来“自招”联考
需要更多“选择”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多个联考的存在是有积极意义的。一方面,联考之间可以互相竞争,这可以提高考试评价质量,评价质量高的联考会获得更多学校、更多学生的认可;另一方面,联考可以扩大考生的选择权,参加一次联考,就可以这一成绩去申请多所学校。
但他也认为,目前这样的积极意义并没能完全体现出来。首先,我国的自主招生联考很难竞争起来。只有考试的竞争,才能促使考试质量提高,考试机构都用心研究怎样命题,可以为学校招生提供更科学的评价依据。其次,我国的自主招生联考是和学校绑定的,而不是由学校自主认可。如此一来,联考成为学校集团圈地“抢生源”的手段,导致联考的价值大打折扣。从长远来看,必须打破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集中录取的嫁接,只有这样,高校才能获得充分的自主权,而学生也才能获得选择权,所有自主招生的理念才会有根本的变化。如今,三大联考把考试科目都定为两门,时间也放在同一天。一方面,自主招生学校很难利用联考成绩对学生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今年这三大联考把时间放在同一天,考生的选择面也更小了。
熊丙奇建议:“三大联考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有的重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有的可以像SAT2那样,测试学生的学科能力,学校可以认可多个联考,考生也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多个联考,这样,我国考生的考试选择机会增加,考试的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学校选拔、评价学生的标准也变得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