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水是生命之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天津是我国最早开办自来水的城市之一。天津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是有着百年历史的供水企业,秉承“民以水为先,我为民尽责”理念,做足做好“水”文章,倾情倾力解答好国计民生重要课题,确保民生的源头活水清澈、不息。
2002年起,公司主动打破服务界限,利用3年时间实施了居民自来水户表的“抄表到户”改造工程,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中心城区“抄表到户”率100%。
2003年起,公司推进实施了供水旧管网改造工程,10年改造总长度1280公里,中心城区优质自来水管材率达到80%,全国领先。
2004年起,公司实施了高层二次供水设施和户内管道改造工程,现已分别改造2020处和46万户;2012年又进行了120处和2万户的综合提升改造,切实提升了居民用水质量。
2007年,公司对芥园水厂进行老水厂改造,建成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大型气浮沉淀处理池,进一步提升了出厂水质。
自来水集团公司拥有华北地区最大的水质专业检测中心,检测能力达256项指标,供水质量居全国领先水平。
目前,集团管网总长度已超过9000公里,服务人口650万人,服务单位32400个,供水面积达628平方公里。连续多年进入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天津企业100强,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供水行业企业文化先进单位等荣誉。
提升水质让百姓用上“放心水”
水质是供水企业的生命线。多年来,自来水集团主动调整发展思路,积极与本市民心工程建设要求对表,与更好地为老百姓办好事实事对照,以构建安全供水保障体系、建设人水和谐环境为目标,切实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用水问题。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秋水说:“为了让群众不仅仅能喝上水,而且要喝上‘放心水’,我们从自来水原水安全到出厂水水质,从改善管网条件到‘龙头水’质量,力争做到全过程提升,确保水质优良、水好压足,真正让老百姓受益。”
确保原水安全是第一步。集团逐步健全完善原水监测制度,与水质管理部门建立定期联系沟通机制,随时掌握原水变化情况。同时,完善各水厂预处理设施,凌庄子、芥园、新开河和津滨水厂共投资3200余万元,配置了现代化生物检测预警装备,可随时掌握每个时段原水水质的变化情况,有效提高了对原水变化的应急处理能力。
保障出厂水水质是关键。集团先后投入2亿元资金改造老水厂、老设施,建立自动在线水质检测系统,加强对生产过程中进水、净化、输送等各环节的定时检测,通过工艺改造、新技术的应用来提高出厂水质。受自然条件影响,本市水源在夏季极易生成水藻,按照传统的沉淀处理技术,水藻等杂质不容易被过滤掉,而且耗时长,出水量少,影响自来水的出厂水质和水量。针对这一问题,2007年,集团引进外资2.3亿元,对有着百年历史的芥园老水厂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改造后,原水处理车间可根据进水流量自动调节、科学配备净水药剂,使水中藻类杂质过滤得更彻底。
目前,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大型气浮沉淀处理池,日产水能力达到50万立方米,可承担全市三分之一的供水量。随后,他们又对凌庄子、新开河和津滨水厂进行了技术改造和生产扩容,大大提高了出厂水质,确保让老百姓用上卫生、清纯、口感更好的自来水。
对管网水质进行有效监管是确保群众“龙头水”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集团在原有45个管网水质在线监测点的基础上,在市中心主次干道上新增20处管网在线监测点,加密了配水管网在线水质检测频率,及时掌握管网水质运行状态。对260个户内水质监测点,设专人收集每个时段、每个区域的水质状况,以便根据水质变化随时采取应对措施。建立起较完善的管网安全供水“三道防线”,安装了具有防倒流作用的逆止阀,彻底杜绝了地热、中水、供热和居民热水器等介质与自来水的污染,实现了自来水进小区、入栋门、入户三个环节都有了安全屏障。
2007年,集团在全市率先推行新的水质检测标准,建成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水质专业检测中心,检测能力达到256项。自来水浊度越低水质越好。国家规定合格自来水出厂标准为浊度1NTU,也就是1千克自来水中只允许存在0.001克的微粒,而集团出厂水浊度现已达到0.3NTU以下,远高于国家标准,达到可直接饮用级别。管网水质合格率达99.51%,高于国家规定95%的标准,各项检测指标全部达到了欧盟标准。
本市的自来水系统始建于清朝末年,已有110多年的历史,存在大量的老旧管网,有的老旧管材已经锈蚀严重,大量结垢、堵塞通道,不仅影响水质,还极易出现渗漏和爆管,对群众用水和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多不便和困扰。2003年开始,集团把老旧管网改造作为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的20项实事之一加以落实,连续10年进行老旧管网改造,用新型优质管材淘汰老旧管材,改造总长度1280公里,中心城区优质自来水管材率达到80%,全国领先,60多万户居民享受到了改造成果。近几年新建的自来水管网系统全面使用优质管材,确保了百姓家里真正用上放心水。
提高服务水平让百姓用上“省心水”
为了让老百姓用上省心水,自来水集团大力拓展服务内容,将服务延伸到了“水龙头”。2002年开始,他们打破原有服务界限,投资4.7亿元,增加人力、物力,利用3年时间在全国率先实施“抄表到户”改造工程,转换用户147万户,更换水表200多万具。现在营销服务员的服务范围已从当年楼门表的总量11万具,延伸到家庭户内表,总量达到220万具,不仅让用户从传统轮值抄收的繁杂工作中解脱出来,减少了邻里之间的误会和摩擦,更减少了原来由用户自行承担的漏失水量。
下力量划小服务圈,给老百姓提供了更到位、更便利的服务。集团先后投资建设了一批区域服务网点,将服务便利的站所由中心城区向环城区县延伸。在社区内建点、在新城镇建厅,为群众用水提供更多便利服务网点,做到中心城区服务圈不超过3公里,近郊区县、新城镇不超过5公里,使乡村居民享受到了与中心城区品质相同的无忧服务。
在民心工程建设过程中,“自来水人”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搭建起了百姓与政府之间的“连心桥”。有的小区邻里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比如一楼的下水道经常被堵,疏通费用需要与楼上住户共同分担,却得不到支持,在自来水户管改造过程中,有的一楼住户就抓住机会拖延改造,使得有些长期存在的矛盾集中爆发。
楼上的居民盼改造急红了眼,一楼住户却不紧不慢,负责改造协调工作的劳模王国印就主动承担起协调邻里关系的工作,他和同事们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一次次地跑到小区、现场解决问题,一遍遍地与用户沟通,耐心地讲解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民心工程的政策初衷和管网改造对老百姓生活的益处,并承诺:施工人员保证在一天时间内完成一栋楼的改造任务,当天就让居民用上新的管道,恢复正常用水。他们的耐心真诚与高效,赢得了社区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成为化解百姓生活矛盾的“润滑剂”。集团总经理孙奇感慨地说:“在民心工程实施过程中,绝大多数老百姓都特别支持理解、主动配合我们的工作,很多群众还送来了感谢信、锦旗,让我们非常感动。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化解一些矛盾,解决一些问题,是我们企业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让民心工程真正温暖民心。”
自来水集团还依托供水热线,积极与市政府、城建热线、媒体热线及社区热线进行互动联动,使“一线通”的服务网络成为群众解决生活用水问题的“绿色通道”。
在集团供水热线部门的墙上,“铃响话通,句句亲切”几个大字非常醒目。为让群众用水更方便,集团3次提升改造了天津供水热线23149999,不断充实人员、增加座席,建立三级服务网络,健全从信息受理、转派、落实到回访的“一条龙”处理流程,形成“前面一张网,后面一条链,服务零距离”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供水热线的“闭环式”管理,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供水服务热线带班长刘梦霞介绍,“以前,成片居民反映水黄、压低问题的电话比较多,随着近些年民心工程建设的大力推进,群众来电的内容也在发生变化。现在除了日常供水咨询、小漏报修外,表扬电话越来越多了。”12年来,供水热线已累计受理解决各类信息近400万件/次,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答复”,解决率达100%。供水热线先后获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被市民们亲切地称为“津水连心线”。
承担社会责任让百姓用上“舒心水”
近年来,自来水集团通过不断转变观念,打破服务格局,更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效率,勇于承担国企的社会责任,形成了具有凝聚力、发展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效率文化”和“城市供水、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服务宗旨,在很多百姓看不到的地方提供了无形的增值服务。
为了让百姓家中的“龙头水”接近出厂水质,集团把原本不属于自身管辖范围的居民楼内和户内用水设施也纳入了改造范围。“尽管我们出厂水质标准优于国家饮用水标准,但部分老旧小区因户内管道已经使用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年久锈蚀严重,不仅污染水质,还影响水压。”集团公司管网部部长侯宗礼解释道。他还展示了几根近日从居民家中替换下来的户内老水管,这些水管外表看上去还不错,但是从横截面看,里面已经锈蚀得非常严重,管材内部过水面还不如一根筷子粗。
本市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高层,6层以上用户的二次供水工艺都是靠小区的地下室泵房将自来水加压至楼顶水箱,再靠重力流向下供水。由于生活与消防用水混用,楼顶的水箱储水体积较大,长时间用不完,极易对水质造成污染。在高层二次供水改造上,集团采用新的无负压变频供水设备,不仅解决了改造过程中的占地问题,更把消防用水与生活用水分开,同时将居民生活用水水箱改造为食品卫生级别的不锈钢水箱,有效防止了屋顶水箱对水质的二次污染。“原来8楼的水压特别差,伏天和年节等用水量大的时候,家里几乎没有水流,现在可好了,不仅水流大,还没有杂质了。”红桥区福居公寓住在顶楼的宋大爷满意地说。自来水集团以每年6万户的速度改造户内老旧管道、以400处的速度改造二次供水设施,目前已累计完成了户内管道改造46万户,高层二次供水改造2020处,有效改善了中心城区群众生活用水环境,提升了用水质量。
在做好生产服务的同时,集团身体力行推进绿色环保经济和节能减排建设。以前,水厂生产时会向邻近河道排出生产弃水,时间长了容易造成河道淤塞。离河道远的水厂,要对生产弃水进行沉淀后将带有药剂的污泥拉走,不仅浪费了5%到8%的水,还污染环境。2003年开始,集团对各水厂进行改造提升,引进西班牙的排水排泥设备,将生产工艺弃水进行循环再利用,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对城市河道的“零排放”。集团总经济师娄占华介绍:“我们在对市中心水厂进行技术改造的同时,还投资在津滨水厂增加生物除藻技术,专门对排出弃水泥的利用进行科研攻关,力争做到供水生产全过程的‘绿色循环’。”
针对滨海新区供水单位比较分散的状况,集团积极整合供水资源,实现新区水厂与管网的优化配置,并将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的供水系统相连通,构建起了“一张网”、“双水源”的供水体系。还积极开发、利用多水源战略,参与了北疆电厂淡化海水输出工程建设,已开始向泰达、汉沽等区域送水,逐步在滨海新区形成了多水源互补的格局,使全市供水更加安全。
按照以往的服务范围,自来水集团供水服务的区间主要是中心城区。随着本市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他们主动参与到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之中,进一步优化城乡供水布局,实施了“以城市带城乡”的发展战略,先后建设了自来水入静海、入武清、入西青等多项“农饮水”工程,目前供水管网已覆盖全市15个区县,实现了新农村建到哪,管网就铺到哪,自来水就供到哪,服务就跟进到哪的目标,让广大农村百姓真正享用到了和城市居民品质一样的自来水。
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单位,集团坚持以德治企、以德兴业,将企业的社会效益摆在前头,认真履行国有企业的社会职责,树立了良好形象。集团第一营销分公司负责的红桥区特困户比较多,他们就充分利用集团的服务网络,与辖区所有居委会开展共建活动,为特困户和弱势群体建立服务档案,建立社区供水课堂,将服务基地直接搬进社区,定时主动上门慰问帮扶。
汶川地震发生后,集团立即派技术骨干奔赴救灾一线参加援建工作,为四川绵竹捐赠水质检测仪支援救灾,向灾区捐款捐物近700万元。当南方出现冰冻灾害时,集团公司立即组织专业抢险队奔赴贵州安顺等地支援当地救灾重建,积极为社会奉献爱心……
如今,自来水集团不仅打通了中心城区三大水厂和津滨水厂管网脉络,将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供水连通,还延伸推进了“农饮水”工程建设,更提升了老百姓家里“龙头水”质量,实现了让老百姓喝好水、喝放心水的承诺,在民心工程建设上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市委宣传部市委规划建设交通工委联合调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