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入冬以来,受季节性等因素影响,菜价连连上涨。有些人认为,社区小菜贩加价大,是推动菜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社区小菜贩以卖菜为生究竟是什么状态?他们经营菜摊,有哪些酸甜苦辣?近日,我们探访了北京一对菜贩夫妇,听他们讲述卖菜的故事。
●从凌晨3点半开始干活
凌晨3点半,夜色正浓。在北京圆明园北部的肖家河,当多数人还在沉睡时,史东升的一天,就在闹钟响起后拉开序幕。
揣着3000元现金,小史开着小面包车摸黑出门了。去清河小营批发市场进货,车程需要20分钟,选购蔬菜却常常要花3个多小时。自家菜摊上的40多个菜品,要一样一样选,还要货比三家。
7点半回来后,卸货、卖菜,小史要一直忙到中午1点多才顾得上吃饭。午饭之后,妻子心疼他,小史可以休息2个小时左右。午休之后又是忙碌,一直到晚上10点多收摊。
把40多种菜品搬回屋内,择捡蔬菜、系好袋口、铺上棉被……忙完这些,时针就指向晚上11点多了。4个小时之后,他又得起床出门,每天都是如此。
10年前,年仅15岁的小史从老家安徽阜阳北上来到北京,此后,就一直住在肖家河。半年多前,他辞去了中关村一家电器商城的工作,和妻子小刘回到肖家河,租了一间屋子,在屋外架了5米左右长的木板摊子,卖起了菜。
●每斤蔬菜最多0.5元毛利
入冬以来,菜价涨了不少,不少蔬菜一天一个价。妻子在卖菜过程中要反复和小史确认菜价。卖菜期间,小史还要对当天进的菜进行“再加工”,将一些破败的菜叶择去,让菜的卖相更好看些。
这些经过“再加工”后的蔬菜,菜价是不是也要加上损耗?面对我们的提问,小史以自家菜摊上的几种菜为例,算了一把“菜价是如何炼成的”:
山东大葱大约以每斤1.2元的价格从农民手中卖出,辗转到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卖价为1.4元,再到清河小营市场批发价涨到每斤2元。零售之前,还得切掉一部分绿叶子、剥掉一些最外层的部分,让大葱从“泥土满身”到“青青白白”,这部分损失也得算入菜价。在此基础上,小史再加0.5元左右的利润,山东大葱的零售价最终卖到了每斤2.8元。
西红柿在运输中损耗大,被挤坏的更多,所以进价为2.6元的西红柿,到了小史的菜摊上,要卖到每斤4元,才有钱可赚。“菜的零售价现在基本上都是进价加上被扔掉的损失价,在这个基础上加每斤0.5元左右的利润。大家差不多都是这样卖菜。”小史说。
如果进价上涨,小史菜摊上的零售价也会跟着上涨,但是价格太高了也不好卖。“像丝瓜现在一斤要8元多,有的菜要十几元,太贵了,根本卖不出去,便宜了,又赚不到钱,根本不敢上货”。
●日子过得紧,就怕生病
起早贪黑地忙碌下来,小史的菜摊,每天毛利润有300元左右,一个月9000元左右。这样的收入水平,和同一条街上邻近的几个菜摊相比,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业绩”了。但即便如此,小史还是觉得“生活压力太大,太累”。
每个月,小史的固定支出不少:房子租金1100元,通讯费60元,水费100元,电费20元,孩子上幼儿园460元,吃饭、日用品、零食等日常消费也要花2000多元。冬天供暖4个月,家里要交暖气费1200元,幼儿园也得交暖气费180元。“再扣去面包车的油钱和养护费用,算来算去,我们夫妻俩每月到手的钱也只剩下4000多元。”
环顾小史家这间屋子,房子只有十几平方米,没有窗户,只有一扇门,中午外面光线充足时也得开灯。
数九寒冬,屋里的温度还不到摄氏七八度。虽然小史家也属于集中供暖,但由于蔬菜不能受热,而且要随时回屋里拿菜,那扇唯一的门,需要常年开着。
潮湿的空气里,混杂着各种蔬菜的味道。从门口摞着的4大麻袋土豆开始,顺时针转过去,地上堆放着几大箱生菜、圆椒等,倚墙摆放的两张铁床,也被十几个泡沫保温箱子、一大捆芹菜、一大袋蘑菇等铺满了。
就在这些蔬菜旁边,住着小史夫妇二人和他们3周岁的儿子。一张上下铺的铁床占据了超过屋子1/5的面积。行李箱、衣服和其他生活用品则只能堆放在上铺。由于这种铁架床原本是单人床,所以小史不得不在床边摞上两列砖头,支上一块木板,好让3个人都能挤得下。
角落里的饮水机和桌上的一台电脑,是小史家里仅有的家电。“日子过得紧点没什么,就怕平时谁生个病或有点啥意外。”
(本文采访对象使用化名)
(据《人民日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