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山大学不在中山?”这问题对外地人来说是个疑团,对中山人而言却是种尴尬。同样顶着伟人的光环,这所国内外知名的高等学府却与这座城市没有太多关联,即使曾有机会相交,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因为种种缘故让它们失之交臂。
一所优质的高等院校之于城市,不仅能提升城市的文化水平、知识素养,也能依靠高校所拥有的科研能力、人才队伍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后续力量。
中山近年大力推行人才引进政策,对于认定的中山市紧缺适用人才,给予本人入户、子女入学等优惠政策,除每月特殊津贴外还有高达百万的购房补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山自主培养人才的能力较为薄弱,高等教育长时间以来也只能踟蹰前行。
在城市间竞争越发白热化的今天,人才无疑是竞争的核心。打破人才瓶颈问题,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支撑,不仅需要从外部引入,更应考虑通过建立完善优质的高等教育培养出与城市更加“对口”的人才队伍。
“五无”困局未破解,高等教育缺层次
目前,中山共有5所普通高校,其中市属2所,市政府与电子科大联合办学1所,省属中山校区1所,包含本科、专科、高职教育等,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地方高等教育体系。全市高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约4.3万人,本科在校生2.3万人,共建成校内实训室142个,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
然而,中山“无国家级实验室、无全国知名专家教授、无研究生院、无博士培养点、无国际名校联合办学”的高等教育“五无”窘境,一直为人担忧。
在去年的中山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九三学社中山市委会就提出了《优化我市高校资源助推城市转型升级》的提案,指出中山高等教育被锁定在教育产业链的低端,政协委员苏葵认为,高校服务中山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能力严重不足,亟需改变现状。
反观与中山经济体量和人口数量都比较接近的江苏省镇江市,其高等教育发展却要比中山跑得更远更快。
2012年,常住人口311万的镇江市,GDP总值为2630.05亿元。镇江和中山一样,共有5所高等院校,包括2所高职、1所专科和2所综合性大学。其中实力最强的江苏大学是国家重点大学,该校早在1981年就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在某知名全国高校排行榜中位列70名,共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硕士点166个,博士点42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院士5人,其中机械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和电气信息工程是其优势科目。
即使有这样的高等教育水平,镇江在江苏的地级市中尚属于第二梯队。
事到如今,“五无”的局面该如何破解,尚没有明确的定案。据记者了解,中山市政府从2012年起,对与电子科大共建的中山学院加大投入力度,准备分4年共投入1亿元用于学校发展。中山学院从今年起也启动了与电子科大共同培养研究生的计划,23位研究生将到中山学院学习。
科研薄弱,缺乏高校产学研对口支援
高等教育对城市经济的最大意义在于,利用高校和研究所的科技研发能力,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尖端的人才储备和研究成果。只可惜,在中山目前的状况下,高等教育所能提供的人才仅停留于应用层面,更由于缺少研究所、实验室和专家学者,中山的高校甚至无法拿出可以对口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科研成果。
去年九三学社的提案就认为,中山现有的高等教育只停留在粗放式的数量增长,高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依然空白,并未能发挥高等教育对产业升级应有的推动作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口号下,高校教育丧失层次,科研能力愈发不足。
“中山开办高校已有20多年,鲜有提供有价值的技术转让,或参与企业关键技术攻关,鲜有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政协委员徐文泽曾坦言,中山高校对本地产业对口研究过于薄弱,对产业转型升级未能提供帮助。
位于无锡的江南大学被誉为“轻工高等教育明珠”,在教育部2009年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该校食品科学与工程排名全国第一,且是全国唯一通过美国IFT国际认证的本科专业。中山的知名食品企业广东嘉豪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就选择了与江南大学开展校企合作。
2011年8月,该公司与江南大学签订5年期的产学研合作协议,并成立了江南大学——嘉豪食品高新技术联合研究所以及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双方重点开展食品安全加工领域关键技术、新产品开发、技术支持和成果转化等合作。企业相关负责人透露,他们之所以“舍近求远”主要是考虑到该校在食品专业领域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实验、检测设备在国内高校中实力较强,可以优化提升企业产品的质量,为企业拓展新的发展方向。
去年年底,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沙溪镇政府启动共建沙溪纺织服装学院的计划,目标是培养沙溪服装产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共同搭建产学研平台。职业教育首先试水教育与产业共同发展的模式,我们是否可以期待更高层次、更高科技的产学研合作将会在中山的高校与产业间展开?
“香山大学”受瞩目,高等教育向外求解
事实上,在2000年高校扩容时,中山大学曾有意落户中山,但最后却选择了珠海,中山便错过了与中大“中中”联合的契机。也有教育界人士透露,中山政府曾有意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但最终因对方要价过高而未能实现。
2012年11月,中山市与澳门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在板芙建起一所占地1800亩的综合性大学,拟命名为“香山大学”,计划以全日制本科培养为主,适时发展研究生教育,并根据地方建设需要开展成人教育。
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唐嘉乐表示,目前该大学正在筹建过程中,将会按国内重点大学的标准向教育部申报,他预计,申报工作将于今年上半年完成,明年有机会开始动工建设。唐嘉乐透露,之所以选址在中山板芙主要是由于交通便利、周边环境较好,太澳高速通车后,从新校区到澳门科技大学本部仅需40分钟。
唐嘉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强调,这所新建的学校将会结合中山本地特色设置专业,为中山经济转型服务,提供人才和技术的支持。
教育界和社会都期望“香山大学”的建立会成为打破中山高等教育“五无”困局的第一步,同时填补中山与国外(境外)名校合作办学的空白。
中山纪念中学校长贺优琳认为,引进一两所国内外著名高校势在必行,有利于提升中山的科技攻关能力,办好高等教育,引进人才,对中山经济定会有推动作用,“我非常期待有更高层次的名校落户中山”。
本世纪初,珠海在5年间就引进了9所高校,专门针对国内重点高等院校而推出的“珠海18条”优惠政策更是令全国刮目。事实也证明,大力引进学校不仅降低了当地政府的办学成本,而且为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正面效应。
引进大学,提升高等教育水平,为日后经济发展提供更充足的后劲势在必行。和当年高等教育完全“一片空白”的珠海相比,中山已有一定的基础,电子科大中山学院目前位列全国独立学院第18位,此次引进的“香山大学”定位为一本学校,起点较高。
办好高等教育,除了靠政策优惠与引导,还需要做好服务,营造良好的办学环境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远的投资计划,突破高等教育瓶颈,仍须全社会更多的关注与投入。
策划:顾大炜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孙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