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年轻时,他为了让妻子与孩子们过上好日子,卖过干辣椒、学过会计,还当过编辑。步入晚年,他尽心尽责照顾生病的妻子,在妻子去世后,还将两人的60年点滴绘就18本厚厚的画册。91岁的饶平如和妻子不离不弃的真挚爱情,感动了千万人。
昨日,记者专访了即将出版的画册《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作者饶平如,聆听这位九旬老者讲述自己的爱情、生活点滴以及与南昌的情缘。
——关于画——
画画是给一生留个纪念
饶平如说,虽然平常就喜欢写写画画,但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还能出书。“以前读书时,我的数理化只是勉强及格,但对国文和美术都很感兴趣。所以就开始临摹丰子恺、叶浅予的画,后来不再临摹,想到了什么就画下来。”
自己的画受到如此多的关注,对饶平如来说是件意外的事。“原本画这些漫画只是想给一生留个纪念,让孙子孙女了解我们那个年代。”他乐呵呵地说,没想到孙女将他和妻子美棠的结婚照以及他的一些漫画放上网后,受到众多网友喜爱。对此,饶平如也非常珍惜这份认可。“现在我依然每天坚持在画。”
想把所有经历都画下来
回忆起4年来创作300多幅漫画的历程,饶平如说,要画什么内容,对他来说从来不是问题。“一切都在我的脑子里,就像照片的底片一样,我只是通过画把‘底片’冲洗出来。”画之前,通常他会先用铅笔打个草稿,然后用毛笔勾描、填色。有时一个下午,他就能画两三幅小画。
此次要出版的画册《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里,收录的主要是饶平如笔下的爱情故事。这起初是他纪念美棠的一种方式,后来渐渐成了习惯。“有时觉得安慰,有时又很凄凉。”他说,人年纪越大,对旧事反而记得更清楚。在画完爱情的点滴后,他还想画下这些年稀奇古怪的经历和故事。“我还有好多故事没讲,就当在画里给这辈子留个纪念。”
——关于爱——
年近90开始学钢琴
2011年,饶平如所在的社区开设了老年国画班。他兴冲冲地去报名,别人问他“老人家您这么大年纪还来上课呀”,他笑着反问“我不能参加吗?”就这样,他成了班里最年长的学生。
“4月我就要开学啦。”饶平如说,除了书法,老伴去世后他还学起了钢琴。“美棠喜欢呀!不过我没有请老师教,那样太贵了。我自己买了本中老年钢琴的教科书照着学。后来儿子给我买了台数码钢琴,我每天都弹。”
在他看来,爱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对美棠一见钟情,然后走到一起,我就想对她的一生负责。现在她人虽然不在了,但精神和灵魂依然活在我心里。”
想念老伴时就弹钢琴
《友谊地久天长》、《花好月圆》等曲目都是饶平如经常弹奏的。想念老伴时,他就会坐在钢琴前弹上几首。“我学的都是美棠喜欢的歌,我们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她都会唱。那时候她很时尚的,烫发、穿高跟鞋、擦口红,还经常和我一起哼上几首呢!”
满头白发的饶平如,看起来精神矍铄,说起话来也是中气十足,完全不像一个已过九旬的老人。他告诉记者,每天的生活他都基本自己料理。早上7点起床,先打拳,再弹钢琴,然后搞卫生、做饭菜,午饭后休息片刻,冲一杯咖啡,就开始写字画画,在书桌前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关于南昌——
“在南昌住了十五六年”
说起南昌,饶平如很是激动,他高兴地说:“接下来我们都用南昌话交流吧!你听得懂南昌话吗?”接着,便用熟稔的南昌话与记者交流起来。让人意外的是,虽然已经在上海定居几十年,但饶平如的口音仍然非常地道。“南昌话可以说是我的母语,从小就听妈妈和外婆讲,我妈妈就是南昌人。”
陈家桥和西书院街,是饶平如对南昌印象最深的地方。“一个是我在南昌住的地方,一个是外婆的家。算下来,我在南昌住了十五六年。”他说,上世纪50年代离开南昌去上海工作后,他有50多年没再回过南昌,但对曾经居住的地方记忆依然清晰。在画册中,他就详细地把这两处房屋画了下来。“可惜上次回南昌时,这些地方都不在了,南昌变了太多,发展也快,我都不认识了。”
上世纪40年代南昌很潮
曾经的江西大旅社,也是让饶平如念念不忘的地方,1948年正是在那里,他和美棠举行了婚礼。“当时的南昌已经非常新潮了,都提倡‘文明结婚’。”饶平如回忆说,那时江西大旅社的院子里,有一排店铺,分别是美容店、照相馆和婚纱店。“几乎是一条龙服务,很多家境不错的年轻人都选择在那里结婚。”
2008年美棠去世后,饶平如没有听从子女的意见去国外散心,而是去了一趟江西大旅社。“从前的大礼堂很宽,现在窄了,堆花的地方也变小了。”尽管从前的景致不再,饶平如还是在曾经拍摄婚纱照的江西大旅社门前留影,并工工整整地贴在画册中。
曾经在象山南路开过面店
1950年3月,为了谋生,饶平如在自己家附近租下了店面,开了家“利民面店”。“店面就在象山南路上,靠近珠宝街口。”他笑着说,那时他学别人买了个做面的机器,干面、湿面都卖,但一天也就只能卖两三斤,才赚几毛钱。“要知道,那时的店租是四袋米呀!不过确实做得没人家好吃,也难怪没人买。”
仅仅半年后,面店就因为生意不好关张了。后来,饶平如在街上遇到初中同学,同学又让他一起去“贩辣椒”。
“干辣椒进货价低,卖的价格又不错。第一天摆摊的时候,有个十二三岁的小孩就来光顾,买了半斤。但奇怪的是,这个小孩一个小时内来了好多趟,买了将近10斤辣椒,我和同学这才反应过来,我们看错秤了。”
聊起自己年轻时的趣事,他还是不忘提到心爱的美棠。“回家后美棠一听哈哈大笑,这也成了我们之后生活里的笑料之一。”
最爱南昌米粉和白糖糕
食物的味道,有时是一个人对一个地方最深刻的记忆,对饶平如来说也是如此。一提起南昌的美食,他便兴奋得像个孩子。“我最爱吃的就是米粉和白糖糕,2008年回南昌的时候还去尝了,但总觉得味道和原来不一样。”
饶平如说,在他的记忆里,白糖糕应该是又白又软又糯的。“用糯米做好后,再放到油里炸一下,炸到外脆里软才最好。然后在白糖上滚一下,我一口气能吃好多个。”
初高中都在
南昌一中就读
在画册中,饶平如提到自己曾就读于心远中学,但他告诉记者,那只是因为战争的过渡,实际上南昌一中才是他的母校。
“我的初中是在一中读的,后来高一时从南昌搬回了家乡南城,就在心远读了高一,高二又回到了一中就读。”他说,去年他得知上海有个南昌一中校友会,便跑回来参加。“只要有活动我一般都会去。”
记者周西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