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诗需有灵感,好诗是灵感的激活。何为灵感?灵感是怎么来的?一直引起写作者的关注。何为灵感呢?灵感,是诗人内心深处的悟感,是光照诗人艺术世界的灵异之光,是诗人心物感应中瞬间突然激活的神灵。似弓在弦上鸣奏的二泉映月,如老君炉里炼成的火眼金睛,若云中阴阳电流碰撞的电闪雷鸣。从大者说,是屈原的《离骚》和曹雪芹十载披阅的《红楼梦》。
那么,灵感是何时来的呢?一般来说,她常常在人的闲静怡适的生活中,是突然造访的不速之客。抑或你在睡梦中忽然叩门的亲朋好友。或许有时在你读书赏画时,飘忽而至的信息彩虹。那么,她来的方式又如何呢?往往是突然袭来,给你个惊喜,或飞流瀑布式地一贯而下,或杨花柳絮般地飘浮在你的脑屏。她来得匆忙,去得快捷稍纵即逝。此时此刻,你要听古人的告诫:“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已失永难摩。”
作为诗人,你要经常打开你的五觉感官,观察生活,聆听灵音,触摸生活,捕捉诗意。诗曰:“但肯寻诗便有诗,灵觉一闪是我师。夕阳芳草寻常物,倾刻变为绝妙辞。”诗人,要积极主动,学会这种本领,一般说来,灵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没有灵光一闪,你就是搜肠刮肚,苦思冥想,也作不出诗来。
那么,灵感从何而来呢?一、从自然界中来。钟荣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情动于衷而言于外。”朝阳芳草,风花雪月,都成诗之媒介。二、从社会生活中来。人生际遇,曲折坎坷,喜怒哀乐,皆生灵感。三、从历史宝库中来,历史兴衰,人情奇遇,英雄业绩,奸佞狡诈,都易生发灵感。四、从文化艺术中来。文学典籍,文化瑰宝,在欣赏鉴识中,也易产生灵感等等。
那么,灵感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是作诗人的心物感应、兴发感动。
先从人说起,你得有作诗的天分,有知识的积累,有写作的基本知识修养。还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印象记忆,更要有热爱生活,追求进取的精神。
诗的灵感,一般是在你生活悠闲、恬静中,前来拜访的。或触景生情,灵感突现;或漫忆生活,乐音萦耳,这时,灵感才会悄悄飘来,叩动你的心扉。可是,你总是在生活中,忙得不可开交,忙得焦头烂额,那么即使灵感到此飘过,向你们招呼,你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者你正在烦恼之中或精神颓靡沮丧之时,灵感来找你,你也会麻木不仁。反之,抑或你闲心想作诗,灵感不来,也是自寻烦恼。所以心与物二者必须相互感应,互相沟通,融融忻合,才会有:“灵感从斯过,妙手偶得之。”
心物怎么感应呢?有触景生情,灵感突发;缘情造境,境由心造两种。触景生情的诗词名篇很多。像登高极目:如杜甫的《登岳阳楼》:
惜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你看,经过多灾多难,曲折坎坷的老杜,登上岳阳楼观洞庭水,生发的兴感,多么强烈、悲怆。这里我要说明的一点,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给中学生讲这首诗时,感觉中间两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时,感觉跳得突然,翻得过快,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莫名其妙,参考书也没讲清楚,稀里糊涂就混过去了,只讲了字面之意。而灵感突发的深刻内涵,巧妙的比兴,却讲不出来。足见当时感悟之浅薄。现在诠释新感悟:吴楚在湖中,被洞庭水分隔开来,整个乾坤的日、月,日日夜夜在水中浮动;就像我的亲朋好友,被战乱分割而去,失去了联系,无有一人有消息传来。只剩下我的老病,只有孤舟守候陪伴。这是个绝妙的比兴喻象。可惜,惋惜,我当时讲不清楚。现在,向学生们深致歉意。再如老诗圣的《秋兴》《登高》等。再像高中课文入选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年轻气盛的陈子昂,登在幽州台上,极目天下,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悲愤、痛苦心情。等等典范佳作,不胜枚举。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人登在黄鹤楼上,目送好友下扬州,灵感逐波,思念追随等等。
临水送归,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怀。如柳永的《雨霖铃》(选在高中课本里)情人分别,难舍难分的依恋缠绵情怀:“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哽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江阔。”那灵感被泪水浸泡得凄凉迷濛。周邦彦的词《柳》折柳送别也是灵感激活,情怀深深。就是李白的即兴名篇《赠汪伦》,也是深情千尺:“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也是灵感突发,出口成章之佳作。
至于人生际遇的名篇佳构,七情六欲之突发兴感,更是星光灿烂,数不胜数。如苏东坡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就是一首极佳的咏物词。咏物诗词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赋体描叙性写法。另一种是兴拟喻象写法。章质夫的原词是第一种描叙性写法。灵感袭来,经咏杨花柳絮为发端拟人化地看见少妇之愁怨,似见外出丈夫在章台路上放荡不归而愁怨满腹。这是一种在叙述杨花的基础上,篇后点题升华之写法,所谓的“卒章显其志”。而苏东坡的和词,却是高妙得多。同一题材,又是同一主题,苏学士用兴拟喻像写少妇之愁怨,同时,以深痛之灵感,抒写了他的怀才不遇,遭人诽谤,贬官外放的悲痛情怀。全词抄录如下:
似花还似非花,
也无人惜从数坠。
抛家傍路,
思量却是,
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
困酣娇眼,
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
寻郎去处
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
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
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
二分尘土
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
点点是离人泪。
苏东坡以他的灵觉灵感,创作了一个三维画面同态对构:1、杨花飘飞,从路上到园林;2、少妇恩怨,寻夫傍路,又被莺呼起;3、落入池塘,变为萍碎。春色渐衰,愁苦变为涕泪。而灵魂之深感,是词人的悲痛人生。词人以他的出类拔萃之才华,父子三人一同考入进士,举世罕见,又被文坛宗主欧阳修推举入朝,擢升朝庭三品大员。但是,不久遭奸佞小人谗言下狱,受乌台诗案之害,后被贬官外放,在外放中写下了这首名篇。你看那开篇首句“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已经点明不似杨花,从神宗皇帝贬斥他之时而后,无人为他保本陈情,包括私交很好的宰相王安石和司马光,让他坠落在江南、甚至穷荒的海南,终于客死他乡。在我所看到的词评中,都是在一、二层上转圈子,尚无一人用灵感灵觉来诠释这首名篇,这足以说明了上到灵感层次,有多难!
用灵感写现代诗,越来越多起来了,这是诗歌将要繁荣的征兆。例如,艾青的《树》《礁石》《鱼化石》等,余光中的《乡愁》《乡愁四韵》等,舒婷的《四月的黄昏》《思念》等。就是拙作《令箭荷花》也是以灵感为核心所创作的。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去天津一所中学听语文观摩课,一进门口见两旁摆了两排鲜花,其中一盆是令箭荷花特别抢眼夺目,我当时就被它吸住了,惊呆了。只见枝上六朵大红花光艳靓丽,花枝招展的像新嫁娘;再看那花枝令箭的身子,骨瘦如柴。一个灵感突然袭来,可怜天下父母心,倾尽心血财力之积蓄。有了这个灵感,落座十几分钟,便完成了这首诗。还有《晚香玉》:那是我与老伴,去曹庄花卉市场买花,见园中一片纯白正在夕照中怒放,清香四溢,浓郁扑鼻,我不觉眼神一亮,灵感袭来:我不就是晚香玉吗?总想大器晚成,弥合失掉的青春。回来挥笔写成此作。(《见杨柳春风》一书)。当然,灵感之作这只是我的努力方向,两首诗写得并不甚好。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想:以灵感为友,她会常来拜访你,并且,送你一支神笔,希望你写出佳品。翘首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