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习近平主席将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 新华社记者秦迎编制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天将抵达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这是他担任中国国家元首后首次对外国的访问,中国的国际地位强化了这次“首访”的意义。俄副外长里亚布科夫21日用“两国交往中的大事件”形容这次访问,并称莫斯科已为迎接习主席做好万全准备。西方媒体大多对中国国家主席上任后首先访俄“不意外”,同时纷纷认为北京的安排用意极深,耐人琢磨。“中俄要签能源大单?”“北京要用‘战略重心重返莫斯科’回应‘战略重心重返亚太’的美国?”西方分析家七嘴八舌的猜测就像在给中俄关系做X光检测。由于习主席访俄后将访问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布) ,
“中非走近”已尾随着“中俄拥抱”在西方舆论中迅速变热。“西方人抛出的问号很多,但实质上他们的好奇只有一个。那就是未来十年,中国会做一个怎样的大国。”中国学者金灿荣说。
“莫斯科准备好了”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莫斯科访问是两国关系的重大事件,我们早就为此次访问做好了准备。莫斯科高度评价新任中国领导人将俄罗斯作为首访国。我们希望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连续性得以维持。”21日,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用这段话为习近平访俄预热。
香港《南华早报》说,此次访问不仅是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亮相国际舞台,也是中国新的第一家庭首次公开亮相。文章说,分析家相信作为“第一夫人”的彭丽媛将在提升中国软实力方面发挥作用,“就像她的外国同行所做的那样”。美国《大西洋月刊》说,彭丽媛身上具备第一夫人应有的所有良好特质,她在聚光灯下轻松自如,平易近人并且凭自己的能力赢得了高知名度。
“习主席将在不到48小时里出席近20场活动,”《南华早报》用具体数字描绘习近平在莫斯科的忙碌。俄罗斯《导报》说,访问期间,习近平将与普京会谈,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批准2013-2016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共同出席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习近平还将参观俄国防部,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俄战略与技术分析中心专家卡申说,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并非此次访问的重点,但这一合作正在复苏,规模已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水平。他还说,两国已准备签署中方购买24架苏-35战机及4艘“阿穆尔”常规潜艇的大合同。
“俄罗斯与中国永远是兄弟。”俄罗斯高级经济学校教授科拉加诺夫对《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杂志说,这句口号上世纪50年代时在苏联曾经非常流行,也是他童年的记忆之一。“习近平上任后首先访问俄罗斯让我想起了它”,科拉加诺夫说,“当下的中俄关系甚至比我童年时更好,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卢贾宁说,2003年,刚刚成为中国国家主席的胡锦涛也将上任后首访国定为俄罗斯,但当时正值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在莫斯科开会,而这次习近平出访目的之一也包括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但会议地点远在南非,而非莫斯科,因此即将到来的“普习会”是一次单纯的双边会晤,在政治上向世界展示了俄中关系新的分量。俄新社说,访问的最重要之处在于展现了俄中关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双方关系的关键在于无需重启”。在写给美国彭博社的邮件中,专门研究中国与邻国关系的美国学者泰勒说,当前俄中关系的状态是“有广泛共识、无重大争议”,尤其当他们共同面对美国时,因此中国领导人首访俄罗斯是个“简单的选择”。
简单不代表没有深意。英国广播公司(BBC)称,习近平成为中共总书记后选择先视察深圳,颇有象征意义,因此访问莫斯科也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文章说,新领导人通常是先见盟友然后才见关系更复杂国家的领导人,正如奥巴马先见日韩新领导人,然后才是中国。中国领导人看来也是要做相同动作,先展示与普京的关系,然后再考虑奥巴马。“而且除了俄罗斯中国也别无选择:朝鲜不可能,缅甸、老挝和柬埔寨太小,印度为时过早。”
中俄走近让人“想太多”?
“中国领导人访俄不会有什么针对日本的意图吧?不过日俄关系眼下不错,比日中关系正常。”21日共进午餐时,一名日本公务员对《环球时报》驻日本记者这样说。日本《产经新闻》当日也表达类似担忧。文章说,(上接第一版)“在钓鱼岛问题上强硬的习很可能呼吁俄中联合斗日本”。 与日本媒体相比,一些西方媒体似乎对中俄走近想得更多。“德国之声”题为“习近平并不令人意外的国际首秀”的文章说,中国领导人访问莫斯科的实质是向西方释放信号:中国不会以西方为重了。文章说,普京去年就任总统后不久也访华了,并在写给中国媒体的文章中表达过相似的意思,只不过用词比较“文雅”。他说,重要的是当今世界所有理性的政治家、国际关系和国际经济专家都清楚,没有中俄的支持——不考虑中俄的利益——任何全球性日程都不可能确定。
这是‘你好,莫斯科’的简单问候,还是‘小心,华盛顿’的含蓄警告?”新加坡《海峡时报》21日这个问题像是替美国媒体提的。文章说,中国领导人首访俄罗斯已激起一场讨论:北京是否要用“战略重心重返莫斯科”回敬美国“战略重心重返亚太”。但已卸任的美国外交官凯塞尔对《海峡时报》说,中国刚接待美国新财长雅各布·卢,未来几周还要接待多名美高官,从这些交往看,中国外交发生重大变化的证据还不足。 伦敦大学俄罗斯政治研究学者费迪尔21日对《环球时报》说,习近平与普京握手的照片很快就会传遍西方媒体,那一刻莫斯科也成功向西方释放了信号——我们与中国的关系不同寻常。英国《金融时报》则说,中国领导人访俄的选择“很传统,充满冷战的味道”。冷战期间,俄罗斯和中国是共产主义世界的两大支柱。
一些西方媒体似乎希望给中俄这一特殊关系插入几根刺。“德国之声”形容中俄是“顺境中的朋友”。文章称,在中国人眼中,俄罗斯最初是导师,后来是敌人,最终又成了伙伴。文章称中俄自上世纪60年代交恶后,虽然慢慢恢复了关系,但只是没有感情的便利伙伴关系。为印证这种论调,文章将中俄贸易不平衡、俄担心中国在远东影响力等老话题又拿出来炒了一番。
在多家西方媒体眼中,中俄是否会在习近平访问期间签署能源大单也是一大关注点。美国彭博社说,中俄近期在俄对华增供原油、修建东线天然气管道方面已达成原则性共识,中方非常期待能够达成突破,但俄方的调门似乎相对低一些,双方谈判的焦点在于价格。法国《诺曼底新闻》说,在涉及经济利益的问题上,中国人是务实的。
中国构筑大国外交路线
“访俄之后,习近平周日将抵达坦桑尼亚,之后访问并在南非出席金砖国家首脑会议,最后访问刚果(布)。在布拉柴维尔看来,北京是‘重要伙伴’,中刚关系‘完美无瑕’。”法新社题为“习近平访问凸显中国在非影响力”的文章这样说。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题为“中国加大对非洲发展支持”的文章则更多提及金砖国家抱团对世界秩序的改造,文章说,据预测,在2020年前,巴西、中国、印度三国经济总量之和将超过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加拿大之和。金砖国家很可能在此次南非峰会上宣布建立一个新的全球发展银行,凸显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的金融影响。
“习近平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和中国国家主席后即将第一次出访,将向世界展现一个怎样的中国新领导人形象令人关注。而外界更关心的,是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将会如何处理与世界的关系。”BBC20日以此作为“透视中国”的主题。中国学者金灿荣21日对《环球时报》说,围绕习近平出访,西方媒体和分析家抛出的问号很多,但实质上他们的好奇只有一个,那就是未来十年,中国会做一个怎样的大国。
“中国正在构思。”韩国《朝鲜日报》说。文章称,中国希望构建与G2地位相称的大国外交战略,希望摆脱以邻国和经济为重心的外交老套路,立足于世界谋求中国的利益。不过西方也有观点认为,尽管面临朝鲜问题、钓鱼岛争端、南海摩擦和美国的压力,但中国新领导层无疑会更重视经济转型等内政,“外交只是在后座上”。(本报驻俄罗斯、日本、韩国、加拿大、英国记者柳直李珍孙秀萍王刚陶短房纪双城本报记者王渠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