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做陶艺,不爱小罐做大罐
“一个人一旦喜欢上了一个东西,就非常麻烦,让你爱不释手,废寝忘食。”李宏亮回忆说,他至今还记得,自己做的第一个陶艺作品,是一个陶印,上面刻着《胸有成竹》四个字,如今,这个“处女作”李宏亮还保留着,放在合肥市文化馆供市民参观。
1997年夏天,李宏亮到舒城窑厂去烧陶印,厂长老苏是一个豪迈淳朴的人,两人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在等待烧陶的过程中,李宏亮闲来无事,就旋制了一个陶罐,不一会儿一个光溜溜的陶罐就成型了。拿着陶罐,李宏亮看着窑厂后的一塘荷叶,突然来了创作灵感,随手就开始往陶罐上堆泥巴,并开始用刻刀进行雕刻,不一会儿,一个荷叶造型的陶艺罐就完成了。“当时正是盛夏,荷花开得正好,可是后来,我选择了残荷,那是我的一种审美偏好,也有雕刻技艺上的考虑。残荷,叶片多是被虫蛀空,这样在做陶艺的时候,就可以把镂空艺术用在其中。在陶罐上直接做荷花,并不美观,而镂空会使得整个陶罐通透,透雕在雕刻艺术中是一个比较难的雕刻技法,用透雕的方式制作土陶工艺品的人,在国内非常少。特别是大型的土陶工艺品。”李宏亮说,当时,这个陶罐完成后,他特别的兴奋,就像女人生孩子似的,把这个陶罐当了宝贝,谁来要都舍不得给。“从这以后,就喜欢上了做大陶罐,虽然大件难做,但是视觉冲击力很强,如果做好了,会给人很震撼的感觉。”
在李宏亮创作的陶艺作品中,他分了三个种类:残荷系列,古文字系列,印章系列。对于这三个系列的偏爱,李宏亮是有原因的,他从小就喜欢秦小篆,觉得文字的结构很美,在做陶印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至于做大件陶艺,李宏亮更是看中了它的高难度。“大家看过电视肯定知道,小的陶艺作品,只要用转轮,就能旋转出来,制作起来相对简单,但是大件陶艺作品就不一样了,没有办法用转轮成型。你想想,一个个都有1米多高,那你要用多大的转轮啊?而且陶泥也没有办法成型,所以大型陶艺作品,要用泥条盘制法来制作,把陶泥制成长条,一点一点的盘起来,盘出你所要的形状,然后再慢慢拍平,在这个过程中,泥土的干湿程度直接关系到陶罐烧制的成败。”
培训班,
让孩子们爱上玩泥巴
一个大陶罐想要做好,非常不容易,有着几十道的大小工序,相当繁杂。“先是选泥,我们制陶所用的泥巴都是要在深度15米以下的,这样的泥巴比较细腻,然后就是晒泥,晒好了之后然后洗泥,将泥巴进行一次精选,再后来就是练泥,用木槌将泥巴反复锤压,将泥中的所有空气全部锤掉。”李宏亮解释说,泥巴经过多次工序之后,就可以储藏一段时间了,这个叫做沤泥。这时的泥巴就可以直接拿来使用了,小的陶罐可以用轮制法,大的则用盘泥法,如果需要其他形状的陶器还可以用手捏法。陶罐成型后,并不能立即进行烧制,必须要晾干后,才能进行烧制。目前,李宏亮的陶器全部都是在舒城南港镇的窑厂烧制,而烧制陶器也并不简单。“烧陶很有讲究的,燃料必须用松枝,还要有特殊的仪式,我的陶器一般不上釉,保持了陶土原有的质朴。”
玩泥巴玩了几十年,让李宏亮对泥巴有了深深的情感,如今他的手只要一碰到泥巴,就兴奋得不得了,而更让他感到开心的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一群人也喜欢上了玩泥巴。去年夏天,由合肥晚报和合肥市文化馆合作举办了民间手工艺培训班,作为培训班的其中一个课程,李宏亮的陶艺制作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力。
“你都不知道,那些小孩有多么喜欢玩泥巴,所以我就开着车,从舒城带来几百斤的泥巴到文化馆,分给每一个学员,然后教大家去做陶器,等做好了之后,我再把大家的作品拿到舒城的窑厂去烧制,当我把烧好了的作品,带回去给大家的时候,全班的学员都开心得不得了。”李宏亮说,不少学员做的作品都让他吃惊,特别是有些孩子做出来的陶艺,简直可以算得上艺术品,只要进行一些系统的学习,肯定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当然,在李宏亮看来,这样一次培训课,就是一次玩泥巴的大PARTY,玩得开心最重要。本报记者王成丽/文郑成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