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企业屡遭办证难且无税收优惠,扶持政策仍属“真空地带”
·年内制定社会企业标准与扶持政策成顺德2013年社会改革重点
时政
观察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赖丽思
每天一早,家住容桂的星桥都会赶公交车到大良顺峰山公园上班,“朝八晚五”,天天如此。虽然偏瘫导致右肢无力,星桥干起活来还是特别卖力。他工作所在的“永亮善品”公园店是一家社会企业,包括星桥一共聘请了3名残疾人员工。星桥说,顺德还有很多残疾人渴望得到这种与社会对接的就业平台,他希望顺德能有更多类似的企业出现。
另一方面,顺德现有的两家社会企业经营者却在暗暗叫苦:运营数月以来,一直处在亏损状态。去年至今,顺德区拟制定国内首个社会企业标准的计划一度搁浅,政府对社会企业的扶持也并未出台明确方案。4月2日下午,顺德区召开年度社会体制综合改革工作会议,记者从会上获悉:顺德区2013年内将再次启动社会企业标准及发展扶持政策的制定工作。
小咖啡店运营数月一直亏
4月1日傍晚,到顺峰山公园饭后散步或者锻炼的人越来越多,相比于白天的冷清,“永亮善品”晚上的生意也并无太大起色。该咖啡店从1月15日开始运营,尽管场地免租,第一个月就亏损了2万元。“生意不好的时候,一天只有100多块的营业额,目前还是亏损状态。”店长廖润恒说,该店目前共6人,除了担任咖啡师的2人外,其余3人为残疾人,“虽然残疾人的劳动效率难免比正常人要低。作为一家社会企业,我们必须提供一部分的残疾人就业岗位”。
以相似形式运转的、位于容桂的另外一家社会企业“共融艺术咖啡屋”同样面临亏损。去年12月底,咖啡屋在顺德区残联提供的30万种子基金的帮助下开张,4名员工中一半为残疾人。和“永亮善品”一样,咖啡屋拟在扣除成本后,将盈利的部分所得继续投入到机构运作和公益事业。“我们做社会企业,不以逐利为目标,但我们也至少要存活下来,做到收支持平。”咖啡屋的运营负责人曾伟祥说。
曾伟祥和“永亮善品”的创始人佘永亮曾先后到香港考察,他们发现:由于香港的社会企业就是为了承担社会责任、参与社会事务,在起步阶段能得到政府的扶持,待自身完善“造血功能”后,再完全独立市场化运作。反观顺德现有社会企业,政府的帮扶显得“碎片化”,目前主要凭借运营者自身的资源维持日常经营,而政府在明确扶持政策方面,却仍属“真空地带”。
久久办不了营业执照
此外,令佘永亮颇为尴尬的是,由于目前顺德尚未界定社会企业的标准,“永亮善品”必须作为普通的商业企业进行登记,而顺峰山公园由于产权复杂,迟迟未能出具商业性质的场地使用证明,导致如今仍未办下营业执照。而因为“无证经营”,市场安监部门曾上门表示“要罚钱”。对于也曾为办证而折腾的曾伟祥而言,政府不给社会企业一个身份,办证就是“老大难”。
顺德的社会企业是否需要一套明确的界定标准?佘永亮认为,如果有了明确的标准,社会企业的运作就会变得透明化,“一方面,商业企业很难打着社会企业的旗号,浑水摸鱼;另一方面,有利于向公众宣传,让市民更好理解和支持‘社会企业’。”
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作为孵化社会企业的机构,该中心代理总干事何劲和则担心,太严格的标准抬高了社会企业的准入门槛,他以“香港各界对社会企业的定义仍存在争论”为例,向记者表示:只要能实实在在地解决一部分社会问题,任何人都可以办社会企业。等顺德的社会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再出台一系列的规范措施。
但何劲和也承认,目前顺德现有社会企业的确遇到困难重重,“以普通工商登记的形式注册社会企业,并且没有享受到任何的税收优惠……这是制约社会企业崛起的因素之一”。
政府应给荣誉又给待遇
佘永亮认为,社会企业作为区别于慈善捐赠和政府救济的第三条公益出路,若能将更多人和更多资本卷入社会企业,通过社会企业的运作解决社会问题,“社会企业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企业同台竞争。政府应该在社会企业的‘婴儿期’既给荣誉,又给待遇”。
4月2日下午的会议上,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将“拟定顺德社会企业标准及发展扶持政策”写入2013年工作计划。对于现有的两家社会企业遭遇的困境,顺德区政府副秘书长李允冠向记者解释,顺德区对社会企业的制定标准之所以一拖再拖,是由于此前区内并未有参照的样本,“今年内,标准和扶持政策就会出台。除了将会参考顺德区支持普通小微企业的办法,通过补贴和奖励等措施扶持社会企业,也会在场地、项目和培训方面制定一个系统的帮扶政策”。
李允冠透露,相关标准和扶持政策主要参照香港经验,“社会企业不是福利企业,福利企业是要靠政府养,但社会企业则主要靠自身的经营,政府只会在社会企业起步2-3年内进行扶持。”对于现有两家社会企业遇到的“办证难”问题,李允冠表示会跟进具体原因,同时表示在将来的扶持政策中,政府不会给社会企业在审批环节开“绿灯”,“还是得按照市场的规律办事”。
赖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