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顺德市民赠予交换中心成立仅3个月便不得不撤场
公益聚焦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魏琴
3月28日,一场春雨,为坐落在顺德顺峰山公园内的顺德社会创新中心古色古香的建筑增添了不少诗意。顺着社创中心大门外一块“市民赠予交换中心”的指示牌,穿过曲径通幽的长廊,便来到羊城晚报记者此行的目的地——有“授渔坊”之称的顺德目前唯一一个“市民赠予交换中心”。
在这里,你应允一个承诺,便可带走中意的礼物;也可以拿来家中闲置的物品,附上一个需要受赠者做到的善意的要求。在这里,一张张写着“一个星期帮妈妈做一个家务”、“每天对父母说我爱你”等承诺的爱心纸条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里常常让失恋的人、职场失意的人流连忘返。就是这样一个有爱的地方,问世还不到3个月,却已于4月1日正式关闭了。
温暖
美丽承诺让失意者释然
有“授渔坊”之称的市民赠予交换中心大约十五六平方米,靠墙的格子里摆满了热心市民送来的物品:玩具、装饰品、书籍应有尽有。乍一看,与闹市中的“格子铺”并无二致。但不同的是,每件物品旁都附上了写着赠予编号、日期和爱心要求的小便签,一边的心形粘贴板上也贴满了愿望卡。交换中心的工作人员阿关细心地在门口画了一个“公益互助、以物换物”字样的涂鸦作为指引。
阿关说:“交换中心就是一个爱心平台,在这里可以用一个承诺‘买’走一件礼物。”物品陈列柜上,一个精美的云南特色相架旁,附上了这样一个要求:希望接受者自己或朋友心情不好时,可以来顺峰山公园散心;一个毛绒公仔的赠予人希望对方能做到帮奶奶洗一次脚并陪老人家聊聊天……
在大良工作的吴小姐捐赠了陪伴自己10年的《情定大饭店》DVD,她的赠予要求是希望接受者可以对自己的另一半更理解、包容和接纳。记者当天也拨通了吴小姐的电话,在电话中,吴小姐表示自己是被剧中女主人公的爱和坚持所打动,也希望在现实生活中爱人彼此之间能信守承诺,一直走下去。
“今天还有一个5岁的小女孩在奶奶的陪伴下捐出了一些玩具,之前这个小女孩拿走过一个要求‘要学会自己绑鞋带’的小公仔,今天她开心地跟我说自己会绑鞋带了。还有一个小朋友拿走了一个要求‘晚上9点30分准时入睡’的玩具,一个星期后就养成了早睡的习惯,现在也做得很好……”阿关一口气说出了几个成功的例子。
让阿关倍感温暖的是,有一些失恋、失业的年轻人或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看到这一张张写着爱的承诺的纸条,能够感到释然,在中心一待就是一个上午。
囧事
市民拿着购物袋来扫货
在“市民赠予交换中心”这个平台上,物品赠予者在捐出的物品旁附上一个善意要求,作为领走物品的条件,物品认领人只要应允这个善意要求,写上一份良心许诺就可把物品免费领走。另外,也可以在自己的物品旁写上想交换的物品和联系方式,可换取自己需要的物品。
承诺能否做得到?有无追踪反馈机制?顺心社工组织负责人表示,出发点是为大家提供一个平台,将家里闲置的物品捐赠出来留给更需要它们的人,也是为了告诉孩子从小不要浪费,公益也是融于这一点一滴的小小善举中。这个平台上的彼此承诺能否做得到,还靠市民自觉。
“在市民赠予中心运营的短短3个月时间里,也发生过有市民直接拿购物袋来扫货的情况。”阿关无奈地告诉记者,曾经有一个30多岁的女士,画着淡妆,看起来家境不错,但还是拿着随身备好的塑料袋将看中的被袋、玉佩手机绳等物品一次性装走。“我上前劝导她,反被她投诉,说我怎么可以以貌取人觉得她不需要这些东西?”
“但冲着东西来的人还是少数,这都要看市民自身的诚信和自觉。”阿关笑了笑。
窘境
仅开设3个月便已撤场
“顺德市民赠予交换中心”于今年1月3日设立,成立刚刚三个月,而现在却已经撤场了。
3月底,交换中心门口出现一个显眼的公告,内容称“接到顺德社会创新中心的通知,原本交换中心办公地点将另作他用,市民赠予交换活动对市民的开放时间将至2013年3月31日止。”当时,顺心社工组织负责人表示,暂不接受赠予物品,现库存的物品将于4月1日起暂寄存于顺心社工服务中心。“场地是顺德社会创新中心免费提供的,他们要收回另作他用,我们也不能拒绝。”顺心社工组织负责人透露。
记者登录微博页面看到,顺心社会服务中心连日来在微博上发布将暂停运营的公告,并留言称“感恩支持,我们也在尽力找到一个适合地方,希望早日正常开放,让我们继续传递正能量而努力”。该微博一经发出引起网友唏嘘感叹。
截至3月28日,赠予中心公益赠予的物件总件数为1286件,爱心承诺领走将近900件。顺心社工组织负责人称,“我们将尽力找到一个合适地方,恢复捐赠中心正常开放。但目前要兼顾地理位置和经费,我们也呼吁社会能否给我们这个公益项目提供免费的场所。”
顺德社会创新中心副总干事陈淑仪向羊城晚报记者坦言,按照创新园功能的定位,只有社会组织才能进驻,但由于之前园内有空置的场地,于是扶持了赠予中心。现在也是3个月的扶持时间到了,因此按约定正常收回。目前社创中心精力和资源有限,希望这个赠予中心可以通过顺心社工组织走到社区、村居,而不仅仅是在中心。
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