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广州日报佛山新闻:【官员“空降”企业给力还是阻力?】昨顺德经促局发布消息,区领导将作为“企业专员”与企业挂点联系。顺德区委组织部也计划派干部赴企业挂职锻炼。党政领导干部变身“企业专员”或“总经理助理”,业界担心此举易使企业与官员产生裙带关系,甚至导致权利寻租的腐败现象。
点评:
在网上,这条新闻引起了很多争议,但很多人并未真正看懂这条政策。其实,此次顺德改革共有两种方案,不能笼统讨论。其一,是针对区领导、区政府部门领导的,主要是采取挂点的形式。按我的理解,应是充当联络员的角色,既不在企业享有职位,也不在企业里实际上班。第二个方案,即公务员挂职企业,在企业任职总经理助理的方案。但挂职干部并非区领导以及部门领导,而主要是级别较低、实权未必很大的年轻干部。厘清这个前提,是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项政策不可忽视的准备工作。
其实在2012年3月,市委组织部就启动了佛山史上最大规模的挂职锻炼计划,其中包括首次向民营企业派出17名干部挂职锻炼,民营企业也派出7名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到市直机关综合部门挂职锻炼。那一次挂职到企业的干部也多是担任总经理助理一职。总体来看,打通体制内外的交流渠道,对于佛山这个以民营经济为支柱的城市来说尤为重要。政府能想到以此手段加强政企沟通,出发点是好的,但要做好这件事,就需要严格的制度规范。
挂职干部既然都是中层年轻干部,倒不一定在挂职期内就会产生腐败。毕竟,这些干部大多数在部门里没有拍板的权利。但一些企业会不会“放长线钓大鱼”,等到这些干部真正走上领导岗位手握实权,腐败才露出原形呢?这是制度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在我看来,挂职干部在回到部门后,应当形成类似回避机制的规范,凡是涉及曾挂职过企业的事项,都必须有多重监督、防范机制。
其次则是要处理好挂职干部所在部门的职能,与挂职企业之间关系亲疏远近的问题。例如卫生局干部挂职医院,怎么平衡他自身的业务指导、监管职责与在医院期间的助理职能?自己监督自己?这恐怕不太靠谱。
第三个是公务员到企业该怎么学的问题。这些“学员们”能学到什么,这些经验能否被引进体制内,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若这种交流机制不能发挥实际效果,那去了等于白去。
打通体制内外、政企之间交流已形成共识,下一步要解决的是怎么打通这个细化问题。做得好,政府和企业能学会换位思考,“学员们”对克制“有形的手”、发挥“无形的手”有了深切认识。反之则钱权交易也可能成为一种打通体制内外的模式,这当然违背初衷。创新之所以难,首先难在能不能想到新点子,更重要的是怎么去实现新点子不走偏,这,是对为政者智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