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网讯每日新报评论员陈庆璞自去年底中央实施“八项规定”以来,各地在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上,出现了积极向好的势头,豪华公务消费得到了有效遏制,特别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理念,更是在全社会深入人心。但是,在贯彻中央精神的过程中,一些地方也出现变相违规操作的现象,有的转入私人会所,有的遮挡公车牌照,有的用矿泉水瓶装茅台。近日更有媒体报道,一些地方在公务接待中,“四菜一汤”也纷纷走样,有的用奢华菜肴代替普通菜肴,有的用“大盘套小盘”,数量远远超过“四菜一汤”,也有的是准备几轮的四菜一汤,客人吃完一轮再上一轮。
无需过多解释,这些行为的违规之处显而易见,种种瞒天过海的数字游戏,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这些手法屡屡奏效,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对豪华公务消费,监督需更严格,查处需更给力。这些现象的存在,使本已得到有效控制的三公消费,有了回潮的潜在风险,对八项规定的政策精神将会起到无形的消解作用,因此,必须以有力的监督,消除其生存空间。
近年来,群众对三公消费的监督意识明显增强,中央和地方各级的预算公开,一些地方试点的细化到一包纸一瓶酒的三公支出,我国在三公消费的公开透明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联系群众、改进作风“八项规定”,对各级党政机关的三公消费也是一个强有力的约束。为什么三公问题如此受重视?三公消费并不像那些犯罪行为的“硬腐败”,有些干部秉持“只要不往兜里拿,吃吃喝喝不犯法”的“哲学”,以三公之名谋一己之私,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款旅游……这些“软腐败”涉及的都是不大的“小利益”,但却是让民众产生不公平感的重要源头。这些非罪型的软腐败,难的是追究法律责任,有时更加令公众不满。
既不像提供公共服务所必需的公共财政支出,也不像人员工资、办公设施等比较刚性的行政经费,三公经费往往有着很大的弹性。一般情况下,出国、接待的规格高点或低点,对发挥部门职能没有太大的影响;配进口车或自主车,对政府效率来讲,都没有太大的关系。适度的三公消费是维持政府运转、发挥职能所必需的,三公消费本身并不是错,错的是不加节制、假公济私的“三公浪费”。如果不能有效遏制三公浪费,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都无从谈起。
在法律领域,法律实施的效果不在于刑罚多么重,而在于每个触犯法律的人都能受到惩罚;在政策领域同样如此,政策不是法律,但政策同法律一样,对相关行为人是有约束力的,那么,要保证这种约束力,首要的就是保证政策落实的百分之百、不打折扣,就是保证监督管理做到无缝覆盖,这样,不管是豪华公务消费转入地下,还是以数字游戏掩人耳目,只要在预算环节提前“把关”,在事中事后监管上敢于“较真”,不放过任何一宗违规行为,就能有力震慑违法违纪分子的违规行为,那些以各种面目出现的三公浪费就会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