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日论衡之世相评弹
这两日,中国游客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留下“丁××到此一游”之事引发持续关注,有网友根据相关信息,将涂鸦风波的当事人指向南京一个孩子。前天,孩子父母主动给媒体打电话道歉,并表示孩子也意识到了错误,恳请大家给个机会。(据《现代快报》)
“出去,你就是中国”。正如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前不久表示:“部分游客的素质和修养还不高,常常遭到媒体的非议,有损国人形象。”具体到此次刻字事件,发生在国外,又是在3500年前的埃及神庙上刻字,这不是风光,而是丑陋,甚至涉嫌违法;当然,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文物上,都不能刻字;无论是成人还是未成年人,也都无权在文物和景观上刻字,这种恶劣的行为都应受到批评。
但是,必须看到当事人今年才14岁,在埃及神庙上刻字年龄更小,属于未成年人。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他批评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保护,比如不能人肉搜索,不能公布其个人信息。确切说,如何看待“到此一游”同样是检验国民素养的一张试纸。在其间有“放过那个孩子”的理性者,也有追根究底并大加鞭挞者。有网友还搜索到丁同学的学校资料,微博上甚至一度引发骂战。争议之中,不难发现其间充斥着伪道德者。显然,用不文明对不文明,用不道德对不道德,是无以实现道德救赎的。
但一个孩子为何也兴致勃勃地在文物上刻字,这是更值得追问和反思的地方。一般来说,孩子模仿能力强,自控能力弱,无论出于好玩还是成人无意间的教唆,其刻字的背后都暴露出成人世界缺乏自律,没有起到榜样作用。其父亲称:“孩子犯错误,主要责任在大人,是我们监护不到位,平时教育得不好”,其母亲则表示,“从小带他到外面玩,常常看到类似的情况,但我们没有想到告诉他,这种做法是不对的。”相信孩子父母的道歉与解释是真诚的,这也给所有为人父母者敲响了警钟。
毋庸讳言,热衷于在景点、文物上刻字,绝不只是孩子的偏好。类似事件,多年来在媒体上也屡有报道。刻字是陋习,关乎个人文明,但不能仅仅批评了事。减少胡刻乱画现象,需要道德规劝,也需要法律介入,《文物保护法》规定,刻画、涂污或者损坏文物尚不严重的,由公安机关或文物单位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若故意或者过失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还可能被追究刑责。除了法律约束,还应强化防范,导游、管理部门都要负起责任,及时制止乱涂乱刻行为。
将网络暴力随意加诸某个人身上是简单的,扪心自问反求诸己却是困难的。面对乱刻“到此一游”的普遍现象,在评价他人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自问一下:这样的事情,我干过吗?正如有网友说:“将道德挂在嘴边未必是文明,人人将规则放在心里才是。”
抨击丁××固然快哉,但抨击之余我们应该多一些心灵的自我观照和审视:八达岭长城上到处是有字砖,天坛回音壁俨然成了“留言板”,有的景点体无完肤,全部是密密麻麻的“到此一游”……这种丑陋的行为,我有过没有?我制止过没有?正如有业内人士称:“在旅游逐渐成为一项全民消费,在我们大规模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是否应当先达成一些‘文明的共识’?”若如此,“到此一游”才有可能到此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