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出海
南疆出入境边防检查站。
早上八点,执勤一队的民警刘永伟、张帅和执勤二队的崔鑫、苗雷来到了执勤现场——南疆港的码头。今天的出海检查对象是一艘韩国货轮。
一行人登上了巡检船。船舱的陈设和民居相仿。“船上备有日常用品,因为出海检查无法预测,常常会有突发情况,有时候会在海上漂很长时间。"刘永伟说。
巡检船在大海上航行半个小时后,天气突变,海上风浪越来越大,巡检船剧烈的摇晃让人不禁头晕目眩。“现在的风大概有五六级,大海就是这样,说变就变。我们经常出海,对我们来说倒不算什么,习惯了。”
“巡检船一般都是小船,晃动特别严重,很多同事常常出海一次一周都缓不过来。"苗雷的表情有些异样,尽管已经工作了四年,但他还是无法完全克服晕船的反应。
晕船还仅仅是边检民警需要克服的第一道关口,大海变幻莫测,出海检查常会出现各种危险。
在2007年的一次出海检查任务中,刘永伟和同事碰上了五十年一遇的风暴潮。面对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的风暴潮,民警们只能在检查的货轮上避难。每个人都出现了晕船反应,食物难以下咽,间断性地呕吐。在漫长的避难等待中,由于外出检查规定不能携带手机,海上检查区域也没有信号,每天只能用货轮上的专线电话简单地向家人报个平安。经历了一周的漫长等待,风暴潮终于退去,一船人安全返航。
另一次出海的任务途中,刘永伟乘坐的巡检船出现了故障。在茫茫的大海上,巨型货轮来回穿梭,巡检船却不敢靠近求救。因为大小船重量差距过大,靠近容易由于重力问题引发吸船,巡检船必翻无疑。船上的民警和工作人员只能通过专线座机电话向总部求救,总部得知立刻派出救援船。海上的风浪越来越大,失去动力的巡检船在海上随时都有出危险的可能。经过四小时的等待,终于等到总部派来的船,顺利将巡检船拖到了安全区域。
空降
南疆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担负着八家辖区公司、两家修造船厂、六个石油平台、三十四个对外开放泊位的边防检查任务。最远海域是蓬莱,距离南疆港码头250多公里,检查的途径便是乘坐直升机。
“老式的直升机噪音和气流震感都很大,长期乘坐直升机有可能导致鼓膜穿孔、功能性耳聋等耳疾,有同事比较严重,一段时间或者终生丧失了大部分的听力。"
直升机飞到检查地,降落在石油平台。民警需要乘坐“吊笼"降落到海平面上的拖轮进行检查。高度为50米,足有十几层的高度。简易的设备、刮着强风的大海、令人眩晕的高度,足以让站在“吊笼”边上的人胆战心惊。
1990年就参加工作的张帅经验老到,是队里的“老大哥”。在2009年的一次任务中,张帅负责蓬莱19—3石油平台的检查。当晚海上风力较大,达到了六七级的水准。张帅乘坐的“吊笼"不得不相当缓慢地下降。可即便如此,狂风依然吹得小小“吊笼”左右摇摆。因为是夜间停靠,拖轮都是依次并排,使得“吊笼”下降空间十分狭窄。摇摇欲坠缓慢下降的“吊笼”周围充斥着各种输油管道、油柜等一系列繁琐的设备。在场的工作人员都从心里为张帅捏着一把汗。
就在此时,意外出现了,一阵狂风突然把“吊笼”吹得剧烈摇摆起来,站在“吊笼"边的张帅无意中回了一下头,正是这一回头,救了张帅的一条命!张帅猛然发现在自己的身后,油柜的一个角正对着自己的腰部,训练有素的张帅在刹那间做出了身体的本能反应,在“吊笼"左右摇摆即将晃到油柜尖的同时,张帅用力一拉“吊笼”边缘,腰部向前一挺,避过了油柜的锋芒。
就这样,成功下降到拖轮的张帅最终圆满地完成了夜间检查任务。回想起那次经历,张帅依然唏嘘不已。
返航
历经2个多小时的海上航行,“汇泽航保6”巡检船终于抵达了目的地。这是一艘巨型韩国货轮,民警对船上的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边防检查。
在给韩国籍船长办理相关边检手续时,记者发现,民警们都能熟练使用英语同外国人对话。张帅告诉记者,民警的从业素质都很高,不仅是英语,很多民警还能熟练使用韩语、日语、俄语等诸多外语。
巡检船返回边防检查站,已经是下午的四点半。往返4个小时的海上航行,让记者疲惫不堪,晕船的感觉极不舒服,而对边检民警来说,这还是一次短距离的航行。
检查站的姜建亚主任告诉记者,边检民警出海检查的时间很不规律,短则当天能往返,长则需要一周的时间,且不分昼夜。边检站一个月要分批出海6到7次,不出海的时候,民警还要在检查站值班,长期得不到充分的休息。
南疆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全站140余位民警中,有96位检查员。肩负出海检查任务的检查员清一色地是精干的小伙子,平均年龄还不到28岁。
姜建亚主任说:“每次队员出海,我的心都悬着。特别是乘直升机,出海前都要签署保险合同,这就相当于生死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