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时至今日,石景山麻峪桥下,还留着去年7月21日那场大暴雨留下的积水水印,从桥下最低洼处到水印处量过去,足有4米高。桥两侧的施工正热火朝天,一个容积5200立方米的调蓄池和一套雨水截流系统有望在今年汛期发挥作用。
昨晚9时许,路士成和同事收到排水集团发来的预警信息后,纷纷从家赶回泵站。直到今天上午10时,路士成依然在岗位上,一夜没有合眼。虽然麻峪并未有大规模降雨,泵站也未启动抽升,但麻峪地区依然淅淅沥沥地下着毛毛雨,他们只能继续坚守。
回放7·21
桥下积水接近4米深
程旭是排水集团麻峪泵站的工作人员。“7·21”当天9时许,他开始上岗备勤,而这时,雨已经淅淅沥沥开始下了。到了13时,桥下积水已有十几厘米,车辆还可以通行,但只过了半小时,程旭冒雨步行到桥区查看的时候,发现主路已经无法通行了。“站在水里,眼看着水从脚脖子涨到膝盖,路边的隔离护栏都快淹了。”
等到19时许,水深已接近4米,几乎和桥梁底部平行。在这个过程中,程旭和同事们冒着大雨站在齐腰的积水中,用水泵不停抽升,但无奈雨量太急太大,旁边的高井沟里水位太高,桥区积水无法迅速排走。积水时间超过了13个小时,直到第二天13时左右,水才渐渐全部退去,恢复通车。
根据统计,在“7·21”当天,麻峪泵站的降雨量达到296.2毫米,是排水集团配备泵站的地区降雨量最大的一个。
新举措
两套方案预防积水
麻峪桥有两套改造方案。第一套方案是新建雨水调蓄池,升级泵站抽升能力。在麻峪桥东侧辅路旁,一个巨大的蓄水池正在施工,麻峪泵站的负责人路士成介绍,这个容积5200立方米的调蓄池将分别修建直径1.4米的入水管线和退水管线,分别连接泵站和高井沟排河口。当大雨来临桥区开始积水时,升级后的泵站将率先发挥抽升功能,将桥区的积水抽升至河道,如果河道内水位过高,则将积水引至调蓄池,待河道水位下降后,再排入河中。此外,高井沟的清淤治理工作,也在同时进行。
第二套方案则是截流。路士成告诉记者,设计人员在勘察地形时发现,麻峪桥区除了地势低洼容易积水外,有一部分积水属于“客水”,从桥的东侧流进桥区。于是设计人员采取截流的办法,在东侧上游处修建一条直接入河的新管线,雨水在此地就被截流,直接通过地下管道进入河道,以缓解桥下的积水压力。
上汛了
储好方便面迎战汛期
从6月1日开始,本市正式进入汛期,排水集团各个部门和岗位上的人员也将工作状态调整为上汛模式,一旦接到集团发出的蓝色以上预警,就要全员备勤,随时出动抢险。路士成和程旭也是一样。“7·21”是他俩从业以来经历过的最大一场降雨,30个小时不能合眼,泡在水中坚持作业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然而他俩说,正是经历过了“7·21”的考验,让他们有了更丰富的经验。“如今已经准备好,随时迎战,你瞧,方便面、矿泉水都已经准备好了。”程旭笑着说。
本报记者叶晓彦文并摄J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