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家的房子最好要大一点。作家在家的时间相对较多。作家的书籍相比平常家庭,也要略多一些。
可是作家住大房子又谈何容易。莫言才住90多平米,获了诺奖之后,奖金也买不了多大的房子。前不久在太原,去看了看韩石山。韩先生专门带我到他的书房去参观了一下。书房与住家不在一处,但也不远,大约也只有一两里路。书房在一幢二十多层的高楼之上,一个一百多平米的大间,韩先生像公共图书馆似的一排一排地摆满书架,书架与书架之间很开阔,每一排书架都不顶墙,两边留有走廊。这样的好处一个是可以通风,更主要的,可以在书房中走“回”字。——在一排一排的书架中走“回”字,在自己的书房里,这是一种何等的气派啊。——韩先生带我在他的书架前一排排走过,像检阅一列列战士。韩先生高大健硕,走在中间,有一种“虽南成王不能易也”的感觉。
像韩先生这样的书房,直让人眼馋。能实现此梦想的人,也不多。——当然,韩先生的这个书房,与过去读书人的书房还不能同日而语。像袁才子小仓山的“随园”和扬州大盐商的“小盘谷”,现在是只能到园林中才能见到。
我居合肥已十五载。记得十五年前刚来时,只住四十几个平米,进门一个过道,就叫客厅了。父母亲来,只得睡沙发,有时干脆打地铺。再之前,在北京,只有一间房,一家子吃睡在里面,走廊上即是厨房,一条边家家炒菜,“吱吱啦啦”响,还有说有笑的。那个时候年轻,年轻就是好啊,觉得未来远着呢。心中有梦,就不觉得苦。什么都是好的,孩子还小,自己也要玩儿。房子小,大家房子也都小,不觉得什么。反正觉得很快乐,现在回忆那时的天,总觉得很蓝。是不是回忆总是美好的?
之后条件好转,先是两室一厅,后是三室一厅。全民掀起房地产热,房产成了经济,叫房地产了。之后一直高烧不退,一边全民住房得到了很大改善,一边房价居高不下,成了人们一块心病。
房子不仅仅是居,它还是家。居家居家。家对一个人是如何重要,怎么比喻也不为过。家是温室,家是暖巢,家是港湾,家是火盆。我曾看过一个城市在小学生中开展的俳句比赛。一个小学生写道:
家
生命的摇篮
风吹雨打不觉寒
永远的港湾。
这是对的,特别是“生命的摇篮”,让我感动。没有家,哪来的爱?“人不能在树上结巢”。
房子大了,随之而来的,是物质的东西也多了。再大的房子,几年一过,东西也是塞得到处都是。我住的还算是不错吧,可经不住我今天带一本书回来,明天带一本书回来,十几年下来,书橱从书房入侵到客厅,再从客厅侵入到卧室,得寸进尺,鸠占鹊巢,大有不侵占精光不罢休之势。
前不久,为了给一家杂志赶一长文,我将所用资料都搬到客厅,摊到沙发上。每天晚上在那里“捣鼓”,起初家里人还挺配合,说弄完就拿走。可是工程浩大,一占就是好几个月,而且摆得满地都是。终于将稿子写完,本该收起归还原样,可是我似乎还有未竟事宜,又摊在那里好长一阵。终于有一天我出差,回来之后见那一堆资料被装在两只蛇皮袋中,丢到了我书房的墙角。我气不打一处来。这些资料,对于我就是命根子,你们倒好,就这样一气乱扔。不尊重它们,就相当于不尊重我。我一气之下,乱吼了一通,把老婆小孩气得够呛。
事后我想想,也是我的不对。为了自己的所谓“事业”,把别人的正常生活给搞乱了。你说房子大,也经不住你的书这样折腾。你若有能耐,自己去整一个书房,把自己的“宝贝”都摊开来,也没人管你。可是你的家,还得要吃饭、要睡觉、要生活,不能尽着你折腾吧?
不过现在,有的人以为房子可以升值,买房子投资。一家弄了好几套房子。其实房子多了,管理起来也是难事,出租要装修,卖出要履行许多繁琐的手续。人变得很忙碌,整天围着这一点利益转,也挺累。前不久,不记得在哪里乱翻书,看到一篇不知是不是伊索的寓言,说一个人捡到一块金子,别人用一头牛给他换,他换了,之后又有人用一头驴给他换,他也换了,再之后是猪、是羊、是鹅,最后有一个人,用一面镜子给他换,他也换了。他拿着镜子到井台边,正要照一照水,一失手,镜子落在了水中。这时,这个人笑了。他高兴了起来。——这一下终于轻松了。
我们在生活中,重和轻,究竟孰是孰非?有时真说不好。有其屋,屋何如?是房小所困,还是房多所累?重焉?轻焉?真是一件糊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