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决心以设计谋生时,马楚便严令自己远离一切和“画”有关的人、事、物,“不敢去碰,怕是一接近,又会舍不得。”那时的他还只是个背着画夹的少年。
过去这十年,马楚几乎是依样重演了这个剧本,而忘记的对象,是设计。行业的成长、个人的机遇与责任,一切的因缘际会,让他必须去成为那个为设计师们搭建平台的人。于是他不停告诉自己和别人:“我不喜欢设计。”但每个到过他工作室的人,都会在呼吸的第一口空气里嗅到留恋的味道,然后感慨,“他还是喜欢这些东西。”
用一生去忘记,比用一生去记住,要难得多。
马楚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
现任安徽马楚装饰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CIDA高级室内设计师。
房地产户型产品设计专家。
房地产样板设计专家。
与“差不多”无关的人生
去马楚的工作室三次,亲眼见证了一组玻璃墙的落成、拆除和重新落成。我的直觉是,这是个不好对付的人,尤其是——不好对付的老板。他很忙,一直到第三次,才有时间长谈,第一句话是:“我不能接受‘差不多’。”我抬眼看一边的玻璃墙,心中一阵凛然。
这个新鲜出炉的工作室,大致包括办公区域、会议室和马楚的一个私人小空间,用色仅限黑灰白,陈设删繁就简,一眼能“看见”的家什很少,但坐下来、取一杯茶、或起身寻找一本书时,舒适的材质、精良的品质可以提示你它们的存在。我突然间对沙发书橱们都肃然起敬,因为它们都是一个明确反对“差不多”的人挑选出来的。
我想我还是不要参加这个话题的讨论为妙,于是洗耳恭听。“我从以前到合肥来做项目,到决定留下来,一直到现在,都很感谢这里的人的一种平和,但现在非常不喜欢这个圈子里的‘差不多’心态,什么事情都是‘差不多’就可以了,不会去想我们其实可以尽力把每件事往最好的方向做,这样你可能会辛苦一些,但最后结果是每个参与者和客户都能感觉到更多的愉悦。”
家是让人愉悦的地方,对家的憧憬,每个人骨子里都有,马楚说,不要因为自己的“差不多”去把别人的憧憬搞砸。样板房,是现代社会为“家”创造出的同比例模型。从2006年开始,马楚的人生便以这些模型为核心。也是从那时开始,这个土生土长的潮汕人铁了心要在合肥安家立业。
楼层很高,玻璃窗外,一眼能看见很远的地方,也仿佛能看见一个男子从远方一路走来的足迹。
汕头是最乡土的广东,马楚总是这样说他的故乡。其实在故乡的时间也不长,因为学画,十多岁便离开海边去广州,回家过年,长辈们与外人介绍,无非是两句话:“最小的那一个,在广州上学。”当时没有人想到,最小的那一个,将会走得最远,也最决绝。虽是故乡,但那种浓烈的商业氛围,马楚坦言自己并不喜欢,甚至不太适应,他在广州美术学院上学,读的是最纯粹的美术专业。而当时各类空间、平面设计在南方已经兴起,井喷的市场需求也使得不少美术专业人士转型到设计行业,终于有一天,他也决定了要以设计谋生,那些纯文艺的梦便被严丝密缝地打包收起来了。“所有画展、美展,我都不去看,因为不想回头。”
1997年,已在设计行业打滚了三五年的马楚初到合肥,被公司派来参与古井假日酒店的内部设计项目。“那时假日酒店的项目是个标杆,能参与是值得骄傲的。”但项目顺利完成后,他就回了广州,与合肥这座城市的再见,又足足等了近十年。
2006年,马楚被公司派来合肥担任绿城桂花园的装饰顾问,暌违多年的合肥不但依然给他平和的温度,还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子。“从前都是被业务推着走,做酒店就一直做酒店,接触的人和行业都很单一,跟绿城合作后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多事情可以做。”马楚意识到这座城市对于设计的需求量绝不仅仅是“差不多”,他迅速转移了重心,新的公司在当年果断成立。
“最小的那一个”从此成了公司里“最大的”那一个带头人,也从此扎根在异乡。同时也意味着,这个不要“差不多”的广东人,面临着人生再度的取舍——要为公司旗下的年轻设计师们创造最好的平台,他必须放弃自己的设计,他必须再度“忘记”。于是,“我真的不喜欢设计”成了一个曾经的大牌设计师挂在嘴边的话儿。他反复强调,有时还会自我阐释,“为什么非要自己做设计呢?我的任务就是将他们推出去,同时让客户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设计师。这个工作不是更好?”
而我望着窗外万物生发的春之城市,却猜想,他是不是要让它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来时的路。
乡音难改,在合肥他依然是个当然的外乡人,而如今回老家,也没人当他是本地人,这可能是马楚唯一一个必须接受的“差不多”,“两边都‘差不多’吧。”他只能笑笑。已经拥有工作目标和幸福一家的他,知道心在哪里,这是确定无疑的。我忽然间恍悟,对于这个拥有难得理性与效率的人来说,这一路的轨迹,其实也指向十分确定的归宿。此人如果只是设计的话,着实太可惜了,因为他更适合做那个劳心劳力的“老大”。
请忘记“那种”设计
从设计到不设计,马楚用差不多六七年时间完成——当然,如果他能接受这个“差不多”。在这一个十年所剩不多的时间里,他想要做的,是带着设计师和客户们一起忘掉从前“那种”设计。
“现在的人应该完完全全忘掉设计就是装修这种概念。”马楚说,很多人脑中的“设计师”都还是“装潢设计师”,帮人选吊灯和窗帘,买马桶和橱柜,这说明合肥本地设计行业的发达程度很不够,必须要改变,第一步,就是从业人员和消费群体要一起把过去的陈旧观念彻底扔掉。
“近期做的很多案子,作为设计公司的我们,都是从建筑方案就开始介入,帮助企业做管理方面的规划,真正的设计,是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的设计。”马楚始终相信,一个人所处的空间是能影响到他的行为和意识的,所以在设计师的层面应该解决的问题是空间,而不是家具的组合。他如今最欣赏的工作模式,是从项目规划开始即参与讨论,从建筑物外部到内部空间的构想,都能掌握话语权。虽然目前还不能在公司全部业务上实现,但它是一种方向,并且可以予人希望。
但参加讨论便意味着有可能争执。最近的例子是某企业的度假项目。选址在山水佳处,但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的规划,让马楚觉得“浪费了那一方山水”。他于是请对方问问自己,这个房子为什么要盖在那里而不是别的地方?你又为了什么而要建造它?“你的方案必须要能回答这些问题。”
设计师马楚不但自认“不喜欢设计”,甚至干脆不认为设计是种“专业”。他觉得人人都是设计师,每天从早上起床要设计今天的衣服、设计一天生活的内容、三餐的饭菜,但只需对自己负责,专业的设计师要对客户负责,而首先也是要过得了自己这一关。“我是没办法去做连自己也骗不了的东西。”
所以,要做马楚的员工,唯一不需要具备的才能是“骗自己”,我想。而他对自己做老板的评分又矛盾得不行。“跟员工一起打拼很高分,公司的远景规划很低分。”样板房的设计目前仍是公司业务的重心,区域遍及东西南北,“样板房的展示可以引起购房冲动,也能告诉大家设计的价值在哪里,这对于我们是个挑战,而绿城、华润这样的客户对我们也是种鞭策。”不管高分低分,马楚对自己的定位已明确为设计师推手,他的职责是让喜欢各种风格的客户能准确找到适合自己的设计师。
对于下一个十年,或再下一个十年,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当然最好是能有更多更接近“理想”的方向,但是眼下老板必须首先考虑大家的生计问题。玻璃墙那边,是一群埋头刻苦的年轻人,如今的刻苦,已有舒适的环境和不必担心的工资来保障,还是挺幸福的。我猜想,让马楚下了决心告别设计的,是不是自己当年某个“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时刻?
这个务实的人,连做公益也确定是帮助学设计的学子,“我是70后,我小的时候根本不知设计为何物,而在欧美国家,小孩子们的生活里设计无处不在,他们从生来就每天和设计在一起,这是差距的源头。”他计划以自己建立的公益基金来帮助设计专业学生开阔眼界,却毫不掩饰私心:“至少我自己以后能挖到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