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绘画课
●试着飞一飞
●学打小围巾
●象棋比赛
●苦练基本功
●东北秧歌扭起来
●老师正在辅导
●创意橡皮泥
DIY是英文Do It Yourself的缩写,又译为自己动手做。每周五下午,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彷佛成了快乐的海洋:葫芦丝吹来阵阵悠扬的旋律,篮球场上传来阵阵喝彩声,形体课上孩子们优美的姿态吸引了众人的眼光……手工制作类、生活技能类、身心发展类等五大类40多种“幸福DIY”课程正在校园各个角落上演。校长朱莉萍介绍说,“为每个学生设计他们需要的课程,让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是学校孜孜以求的理想。让优秀的课程文化成长为一种力量,让师生共同去体验内蕴、探寻意义、沐浴温情、丰富涵养,获得最优质的生命动态。”
校本课程种类繁多
西园新村小学一直在新课改的道路上摸索。早在课改之初,学校就曾经开设过“第二课堂”,成立兴趣活动小组,编写了校本教材《电脑直通车》、《茶言观舍》等。随着新课改的进展,西园新村小学也从未停止对新课改的研究。
经过充分酝酿,西园新村小学利用周五下午两节课的时间开创“幸福DIY”课程,充分依据教师结合个人专长申报、学生选择的自主性原则,开设了琳琅满目的兴趣课程。“旨在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提高学生自身修养、提升人格魅力,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同时,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开设的校本课程主要包括:手工制作类(折纸、插花、包书皮、趣味编织、创意橡皮泥等);生活技能类(缝沙包、钉纽扣、巧手系鞋带、穿衣小能手等);身心发展类(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心理健康等);文学艺术类(秧歌、民族舞、黄梅戏、数字油画等);科技创新类(电脑机器人、航模、海模、科学DV、计算机编程等)。
“课程既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特别是要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才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西园新村小学还将素质教育课程拓展到校外。学校与素质教育基地合作,每学期安排3—6年级的学生采取分期、分批、分年级的模式到基地进行为期一天的综合素质训练。通过校内外结合的模式,学生在“幸福DIY”这片天地里不仅收获了知识与技能,还收获了自信与成功,最重要的是收获到了成长的快乐!
据了解,目前学校正着力编写信息技术特色校本教材与低年级英语校本教材,初稿已经完成。
“幸福DIY”又出新举措
本学期刚开始不久,西园新村小学“幸福DIY”课程又拉开了新的帷幕,同时还伴有许多新的举措。
新周期:对于已建立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细化。将手工制作类、生活技能类等五大类课程以其自身特点分为专业队、特长队和单元主题类。单元主题类课程要求教师根据课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一个主题组成连贯系列的教学内容,教学周期暂定为两周。
新模式:本学期,一项酝酿已久的教师“跑班”教学在西小悄悄开始了试点,学校针对单元主题类课程实行教师循环滚动授课。教师在学校统一安排下,轮流到同一年级各班进行教学。相对于往年的模式,实行“跑班”后,学生将会享受到更多优质的教学资源,学习到更多的课程。
新成员:为进一步丰富“幸福DIY”课程种类,让孩子们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充分发挥家长中的优质教育资源优势,学校特邀具有一技之长,乐于奉献并热心教育的家长兼任“幸福DIY”课程教师。据悉,机器人表演、牙模制作、情商训练等课程将陆续登场亮相。
新制度:为了保障课程超市的顺利进行,学校制定了新制度。制度中对于教师的备课、授课及评价形式作了进一步要求,并分组进行巡查。
校本教材融入日常教学
在推进校本课程过程中,西园新村小学摸索出一条发展之路:校本教材不仅服务于周五下午的“幸福DIY”课程,学校还对校本教材进行普及与推广,使之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在校本教材的使用上分层实施、科学设置、合理安排,做到有序而系统。
定时:每本教材均有固定的教学时间,有的是每周一课时,有的是每两周一课时。如《综合材料创意制画》在每届一年级利用手工课使用,每周固定一课时;《小学生礼仪手册》在每届二年级与《品德与生活》相结合,间周使用。
定量:每册校本教材均有规定的使用周期,有的需要在一学年内完成,有的则需要两学年完成授课计划。
分层:根据校本教材的内容特点,设置时结合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分层使用。如《心理健康教育》共4册,内容依据3—6年级不同学生年龄特点进行编写,在使用时依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分年级使用。
活用:除固定教学时间外,学校还鼓励教师将校本教材与日常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进行学科渗透。如:将《话说咱合肥》的内容与综合实践课有机结合,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安全的翅膀》班主任除在周会课上结合教材进行安全教育,还可以贯穿于班级日常管理当中适时使用。
循环:学校校本教材全部由学校出资,让学生免费使用;同时采用“绿色、环保”的使用策略,课前发、课下收,循环使用,既能方便使用又能节约成本。
建立校本课程实施评价体系
据了解,西园新村小学将校本课程的管理纳入常规教学管理,具体分为“课程计划的管理、课程实施的管理、课程评价的管理”三个环节,对教师实施校本课程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确保校本课程实施到位。
学校按照教育局文件精神,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召开多次专题会,讨论制定了《西园新村小学校本课程实施评价方案(试行)》,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进一步细化、量化。
记者在西园新村小学看到一份“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校本课程教案”,要求教师对授课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都要进行记录,特别还要求教师进行教后反思。
据介绍,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校本课程教学计划、校本课程教案、教学巡查记录、问卷调查反馈。学校采取期中、期末工作考核的办法对校本课程的实施进行评价,根据教师工作量化指标算出积分,评选优、良等级。
学校成立校本课程教学常规检查督导小组,实行教学巡查,采取普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并做好相关记录。教学常规检查督导小组由校长、副校长、教导处及学校班子成员组成。检查督导小组的职责是检查、督促、指导任课教师认真执行教学常规;每学期检查教师的教学计划落实情况、备课、课堂教学,及时将检查结果记录汇总,上报学校。
此外,学校将校本课程的评价纳入学生的评价手册当中,坚持以过程评价为主,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机制,各门课程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比一比、赛一赛等形式汇报学习成果,并将泥塑、科幻画等优秀作品在校园橱窗内展示,进一步完善了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
“幸福DIY”收获成长快乐
据副校长钱梅娟介绍,西小校本课程的教材创编经历了从零散到系统、从单一到多级的开发过程,学校将课程创新模式的教材定位在教师的教本与学生的学本的有机结合上,教材内容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和多元的信息资源,满足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需求,并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使用和管理,使之科学化、系统化、多元化。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显示出了强大生命力,在更高层次上提升了学校的育人质量、办学特色,成效显著。
校本课程充分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提升。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使他们开发了潜能,增强了自信,提升了交往能力,磨练了意志品格。近年来,该校学生先后荣获两次市信息学竞赛团体第一、安徽省“广玉兰杯”经典诵读比赛第一,第十一届中国智能机器人灭火小学组比赛金牌,第十一届全国青少年机器人足球赛金奖,市首届管乐团比赛特等奖等好成绩。特别是2012年7月31日至8月2日,西园新村小学“小百灵”合唱团远赴奥地利维也纳参加第三届世界和平合唱节,孩子们深厚的艺术实力和杰出的表演水平赢得了奥地利观众的阵阵掌声,也给组委会艺术委员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次比赛,西小获得“最佳组织单位”称号,参加演出的39名小演员获得了金奖证书,并同时获得“文化中国·中奥文化小使者”荣誉证书,这也是西小合唱团荣登世界最高音乐殿堂并获得的最高荣誉。
校本课程体系的建设也提高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拓展了教师的课程能力,教师除了要把自身的特长体现在校本课程上,还要懂得自主开发教材。这对老师来说,无疑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一个挑战。在开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素质,也能发展成为自身的专长。如语文老师成了乒乓球高手,体育教师成了机器人专家。
校本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了学校的品牌内涵。2011年6月17日合肥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场会在西园新村小学召开,全面展示了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成果;2011年10月份,在蜀山区十年课改成果评比中,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荣获特等奖;2012年3月16日蜀山区“体育、艺术2+1项目”现场展示会在学校召开,校本课程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赞誉;2012年12月获得安徽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年1月《话说咱合肥》读本获2012年安徽省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教学成果校本教材类一等奖。
用幸福塑造幸福,用美好塑造美好。西园新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实施,让学生收获成长,让老师收获知识,让学校收获赞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正如朱莉萍校长所说,有什么样的学校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师生生活,我们必须建设好课程,实施好课程,为每个孩子的未来着想,为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奠基!
本报记者鲁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