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台灯下,蚊帐里奋战的考生,尽管距离考试只有三天,但他们最迟看到凌晨
○微弱的灯光下,教学楼的任何角落都可以看到看书的考生
○深夜,两个学生在教学楼走廊里看书,四周的居民已经开始入睡
○皖智复读学校,一个考生借着手电筒的光线看书
○昏暗的楼梯间里,小茹在认真复习
夜晚10点,在合肥莲花路与耕耘路口的一高考复读学校教学楼三楼和四楼之间的过道里,小茹依靠着过道微弱的路灯,独自一人一边踱步一边背书。此刻楼上和楼下的教室里背书声一片嘈杂,为了减少干扰,小茹将上衣的帽子扣在头上,尽管有些热。高考只剩下最后三天,学校晚自习已经没有公共课,主要靠自己复习。小茹喜欢安静,因此,这个楼梯间是她的最佳去处。而此刻,窗户外的霓虹灯已经是一片闪烁,偶尔传出KTV里麦霸声嘶力竭的叫喊声,不过小茹并不在意这些,仿佛那是另外一个世界。
今年19岁的小茹就是合肥人,去年文科考了509分,与自己和家人的期望相距甚远,于是选择了复读,在这里,她每个月只能回家一次,每天早晨5点多钟起床,看书、吃饭、看书、夜里近1点睡觉,从宿舍、教室到食堂,再到教室、宿舍,每天三点一线,重复着这样的节奏。在常人眼里这犹如“监狱”一般的生活。
经过一年的努力,小茹的成绩似乎并没有提高多少,不久前的三模小茹仅仅考了507分,比去年的高考分数还少2分,因此小茹颇感压力。毕竟自己奋斗了一年,一年的学费尽管与最高的数万元相比要少很多,但毕竟是自己父母的血汗钱。在这短短的几天里,小茹想作最后的冲刺。
其实,承受像小茹这样压力的考生不计其数。在几天里,记者先后来到合肥八中、一中等学校,夜晚11点前,教室里都是灯火通明,与此同时,在学校教室的走廊里,在路灯下,在楼梯间,尽管灯光微弱,但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夜战的考生。晚自习结束后,即使宿舍熄灯,依然可以看到在蚊帐里,依靠着手电、台灯等微弱的灯光看书的考生。
高考犹如一架硕大的磨床,数百万人涌进去,合格的上大学,不合格的回家,而在这个过程中,莘莘学子付出的不仅仅是汗和泪,还有自己的青春。本报记者吴芳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