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校长徐敏接受孩子们的奖状
○自理能力竞赛活动
2012年底,在合肥市蜀山区举行的一场“文化立校”研讨交流活动中,合肥市潜山路学校的“三自教育幸福成长”理念得到与会者的高度认同,引发了现场专家与同仁对“幸福教育”模式的再次思索。当今,“幸福教育”已经俨然成为一个现代教育模式的代名词,成为国内众多学校的办学愿景和执着追求。喊喊“幸福”的口号不难,把“幸福”写到办学目标里面也不难,可要把“幸福”融到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生活里去,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合肥市潜山路学校在“文化立校”的思维上,又是怎样走出自己的“幸福成长”之路的呢?
文化的根基是历史,不能承袭学校的传统,就抓不住灵魂,就建设不好学校的文化。
——徐敏校长谈学校文化建设
经过对学校历史发展的认真梳理,徐敏认为潜校人身上有一股自立、自强的精神,从最初的12个班办学规模到如今26个教学班,从最初的400多人到如今的1600多人,潜校人用坚实的脚步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教育路。从80年代初的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子弟小学到融汇合肥市动力总厂子弟小学、合肥市光明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现合肥市潜山路学校,30多年来,学校一直以严谨扎实的教风、淳朴浓厚的学风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认可。“省一级电教达标单位”“省级构建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实验基地”“省级体育传统项目(田径)学校”“合肥市双拥活动先进集体”“合肥市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合肥市体教结合先进单位”“合肥市红领巾示范学校”“合肥市家长学校”“合肥市绿色学校”“合肥市平安校园”“蜀山区文明单位”“蜀山区安全文明校园”“蜀山区教学管理优秀等级单位”“蜀山区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这一项项荣誉凝聚着潜校人开拓创新的智慧和勤勉刻苦的精神。可是在校长徐敏看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才是最大的成绩,才是值得骄傲的成绩;学生能幸福成长才是值得潜校人孜孜追求的奋斗目标。
她经常深入常态课堂听课,与别人不同的是,在她的听课笔记中,记录的不仅仅是老师的教学过程,更多的是学生的表现。她坐到学生中间去,关注孩子们在上课时对老师讲课的细微反映;下课时,她跟各个年级的学生随机对话,倾听孩子们内心的声音。她与年轻的教师悉心交谈,关注他们的想法和处境。对于当今教育教学的种种矛盾,她有自己敏锐的感知力和判断力。她认为,只有把孩子放到主体地位,把孩子的发展作为主要目标才是改变现状的正确途径。
“不要光看孩子现在的发展,学校的教育要为孩子的未来奠基,让他们掌握幸福一生的能力。”
——徐敏校长谈发展观
可是,怎么让孩子们拿到幸福一生的“钥匙”呢?作为陶行知研究会理事的徐敏校长早已在心中明确了“把幸福的权利交给孩子自己”这一想法。她深入解读陶行知“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在当代教育环境下的重要意义,提出“自知、自主、自强”的核心精神,在这一理念指引下,她大刀阔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指引全体教师在这一理念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在她的推动下,学校加入了“自育自学”实验课题研究,“引导自学”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每生每天在家自主阅读等子课题已经顺利开展。郭梅、徐玲等老师面向全市作研究课,学生们在课堂上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踊跃表达,那种积极的学习状态连来听课的何炳章先生都感到兴奋。作为“自育自学”课题实验的创始人,何炳章说,孩子们的学习权利受到充分尊重,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对孩子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校成立了一个叫“潜源”的科学社团,老师带孩子们走进实验室,走进科技馆,走进宣纸故里,不管走到哪,老师总是对孩子们说:自己去发现。正是这样一种“自己去发现”的指引下,孩子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在省市区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比赛中,他们屡屡披金挂银,用优异的成绩印证着“自己去发现”的巨大力量。就在刚刚结束的蜀山区“科技动手做”小学组比赛中,“潜源”科学社团的小成员们在“空中飘流”项目中以5.76秒的留空时间获得第一名,拿到冠军的奖牌,孩子们自豪地说,“滑翔机”完全是他们自己制作的。
“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自己该做哪些事,并学会做好自己的事。”
——徐敏校长谈“自主德育”模式
2013年4月25日下午,潜山路学校一年级的孩子们整齐地站成队比赛系红领巾,二年级的孩子比的则是系鞋带、扣扣子,而三年级孩子们有模有样地用旧报纸包起了书皮。一旁的家长看到孩子们如此认真投入,脸上露出喜悦的神色。一位家长说孩子自理能力很差,也怪自己平时没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学校开展这样的活动让自己更明确了一个理念,那就是让孩子学会自己做自己的事。学校德育处副主任刘琴介绍说,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大部分都是孩子们自己组织的,有的甚至是孩子们自己出的主意,每年的少先队队干竞选活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每年4月份,学校都会启动一年一度的队干竞选活动,小同学们可以自己报名,自己准备材料,竞选大会也是同学们自己主持,当然最后的投票权也掌握在孩子们自己手里。2012年的10月份,孩子们还组建了“红领巾一条街”志愿队,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志愿者,成为卫生清洁、环境保护、文明交通的“小天使”。去年寒假,高年级的孩子还成立了“假日雏鹰小队”,他们走进社区,走进孤寡老人的家里,他们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五(5)班姚宸原先在班级里沉默寡言,很少主动承担班集体的工作任务。可是后来,在老师的鼓励下,她积极参加少先队队干的竞选,并竞选成功,当选为大队委员。自那之后,她找到了自信,什么事情都自己主动去做,做不好的再主动请教别人。老师为她在学校的变化感到高兴,家长也说孩子在家里也能自己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俨然是一个懂事的“小大人”模样。其实像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在“自主德育”这一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受益的肯定是孩子。
“说到幸福教育,我们强调‘成长’,我们认为,幸福感源于成长。成长的能力是一个人终生幸福能力的原动力。”
——徐敏校长谈“幸福成长”理念
成长,是教育生活的全部意义。狭义地说,成长无非两个方面:一是身体,二是心智。潜山路学校作为蜀山区唯一的一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有资格说自己的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不低,可是徐敏说,要在取得这样成绩的基础上,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体育水平,要把体育对幸福人生的重要性写到每一个孩子的素质教育发展报告册。是的,笔者也同意这样的观点。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到这样一个观点:二十岁以前的人就只要音乐和运动两门课程。我国著名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评价柏拉图这一观点时说,这一教育主张在现代人看来像奇怪,可是细细想想,音乐和运动,一个掌管心灵,一个掌管身体,身和心达到和谐统一,还有什么学不好或是做不到?
的确,在这样的教育主张背后,是对人幸福成长的理性思考。为了孩子们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潜山路学校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首先是“体育艺术2+1项目”的实施,学校开设了乒乓球、篮球、舞蹈、合唱、美术、书法、手工等一系列体育艺术课程,全校的每个孩子都要学会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再一个就是“大课间”的组织实施,学校将课间操的时间调整为30分钟,各班有序地组织孩子们在操场上进行各项体育活动,跳皮筋、踢毽子、拍皮球甚至鞭陀螺、抖空竹这样的体育活动都进了体育场,老师们说,只要孩子喜欢,只要对孩子身体健康有益,都可以成为增强身体素质的有效训练。田径是学校传统体育项目,田径队的孩子们在省市区各项比赛中摘金夺银。现在“跑步”也成为大课间的一个特色项目,孩子们个个都可以在课间时间欢快地奔跑。相信有这样的坚持,孩子们的身体素质一定会得到明显提高。
还有值得一提的便是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4-6年级每个班级都有心理委员,他们是一群“阳光天使”,他们从学校的心理老师那里采集“阳光”,再把“阳光”播撒到每个班级。每年的11月份,学校会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拓展训练、校园心理剧、心灵手语操等等,已经成为孩子们调节情绪、纾解压力的心灵鸡汤。
“教师是孩子们幸福成长的引路人。教师不幸福,很难带好路。教师的幸福也和成长有关。”
——徐敏校长谈教师的“幸福”
提出教师的幸福感来自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徐敏并不是第一人。但是,能把这种理念做到像潜山路学校那样极致的可能也没有几个。徐敏用“三自教育”的理念解读教师行为文化时说,教师也要“自知、自主、自强”,说白了就是要“认识自己、塑造自己、展示自己”,必须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学校鼓励教师通过阅读名家教育专著提升理论水平,并以丰富的教育图书资源加以支撑;学校鼓励年轻教师向经验教师学习,并以“青蓝工程”结对方案作为保障;学校鼓励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学研讨、公开课、赛课及教师基本功大赛,并以团结高效的智囊团队帮助扶持。而最重要的,徐敏认为,是让教师产生积极向上的愿景。以前,学校的老师并不太愿意参加学习和培训,可近年来这种情况悄悄地发生着改变,老师们争相参加各级各类“名师讲坛”活动,有时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2013年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报名显示,98%的教师都自愿参加一项以上的培训项目。
学习必将带来成长。一位拿到区级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以及区级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的老师说,成长是幸福的,他有责任要把这份幸福传递下去。在学校,已经产生了“传帮带”的教师成长路径,相信会有更多的教师在这样的模式下快速成长,成为孩子们幸福成长的引路人。
如今,在潜山路学校,“幸福”和“成长”让教育如同阳光一样温暖通透。据了解,2013年学校又将开辟新的发展领域,新校区的投入使用将把这通透的阳光照得更远。相信在“文化立校”的道路上,学校追寻幸福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而见证温暖阳光的就是孩子们那一张张幸福的笑脸。特约撰稿於新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