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5月21日下午,由李可染画院、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共同主办的“笔象悟道——中央美术学院姚鸣京教授师生山水写生作品观摩展”在北京雍和家园艺术空间隆重开幕。近日,姚鸣京在接受《京华时报·艺术品投资周刊》专访时表示,写生是画家绘画新鲜血液的来源,是艺术创作灵感的来源,没有写生,艺术道路将不会长久。京华时报记者杨菁
>>谈展览
汇报展总结教学成果
画展展示了近年来姚鸣京教授在中央美术学院执教24年过程中所指导过的学生水墨写生作品共110多幅,学生速写作品近两百幅,其中将展出姚鸣京的20余幅写生作品。展览将探讨两个主题:艺术风格、笔相,写生教学、师法自然。
此次是姚鸣京在中央美术学院场地以外举办的第一个教学成绩的汇报展,“这次是专题展,围绕着写生教学,回顾我从教二十四年以来的写生历程,并从我所有教过的学生中,精心挑选出42个学生的作品。我目前所教的三个班,高研班、本科生班、研究生班的学生作品为主要力量。”姚鸣京介绍,此次展出的写生作品从去年10月起,历时8个月完成,行程数千里,从山西吕梁李家山到广东东莞、厦门鼓浪屿,从江西婺源再到苏州园林,走遍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姚鸣京从教的二十四年中,始终围绕着中央美术学院的写生艺术传承,里面不仅融合卢沉的思想教学体系,最重要的还有李可染的山水模式和写生的精髓。“李可染有很鲜明的追求和风格,创造了中国山水画的新风格,走出了中国画创新的新道路,这条路不仅有生命力,还有很广阔的前景,所以我一直在坚持这条道路。”
>>谈从艺
逼上梁山学绘画
小时候的姚鸣京就喜爱绘画,“书本上都涂满了我的画作,一本书就是一本连环画,里面的画面都是千奇百怪的,有同学的肖像,还有老师的。”
姚鸣京刚刚中学毕业,便赶上了文革时期。当时他只有两条道路:一是参军,二是下乡插队。父亲是军人,从小长在军区大院的他以为理所当然地会去参军,但是父亲却无论如何都不答应他参军的请求。“这件事至今对我来说都是一个谜,直到父亲过世我都不清楚为什么他不让我去参军。”
1977年3月15日,对于姚鸣京来说是记忆深刻的一天,这一天他下乡插队成为一名知青。“当时条件特别艰苦,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是村民赶着马车把我们接到村里的,那时候我觉得我的生活已经到尽头了。”不甘于在农村待一辈子的姚鸣京决定要用画笔改变他的命运。“那时候学习非常刻苦,白天干农活,晚上才有时间画画,经常拉着别的知青充当他的模特。”以至于后来,别的知青看到姚鸣京都纷纷逃跑。
姚鸣京下乡插队时,请了一位老师教他绘画,“这位老师就是卢沉老师的学生,开始了学习中国画的道路,从这开始,卢老师便影响了我的一生。”之后,姚鸣京考取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开始接受正规的中国画学习。上大学期间,姚鸣京仍旧一直刻苦学习,“不到三点不准睡觉,五点半起来背书,当时想着绘画是我的唯一出路。”
>>谈卢沉
不解之缘将伴随一生
谈到恩师卢沉,姚鸣京有着深深的敬意和难以割舍的情感。姚鸣京坦言,他始终与卢老师有着不解之缘。在插队下乡学绘画的时候,姚鸣京的老师就是卢沉的学生。在姚鸣京报考首都师范大学时,发给他准考证的也是卢沉的学生,之后他又成为卢沉的学生,所以卢沉在他的生命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姚鸣京说,他捧着画作报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时,都顺利地拿到准考证,但是却始终不敢踏进中央美术学院报名。但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顺利发给他的准考证,激发了姚鸣京的自信,“我想正好带着画,能否让卢老师看看我的画,拜他为师。”
于是姚鸣京到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找寻卢沉。当时卢老师恰巧不在,姚鸣京便坐在门口等他。有位女老师看到姚鸣京的作品说不错,让姚鸣京当她的学生,却被姚鸣京婉言拒绝了。“等了很久都没有等到卢老师,于是我冲进了教学楼,满楼的高喊卢老师,但始终没人答应,最后被人拉出了教学楼。”从此姚鸣京打消了拜卢沉学艺的想法。直到大学毕业以后,被人引荐,经过考试成为卢沉的进修生。进修一年后,留在中央美术学院当老师,开始创作山水画。
>>谈写生
不与照相机争功
对于写生,姚鸣京认为这是画家新鲜血液的来源,是创作灵感的来源。写生是一个艺术家最直接获得新艺术生命、新艺术手法、新艺术观念的来源,“它就像是一个采矿场,不采矿,哪里会来钻石呢?”
有的艺术家认为可以学习古人闭门造车,但姚鸣京认为是由于古代没有写生的条件。“如果一味传承古人的精华,那只能证明古人的伟大,这是盗用古人的智慧、画法。”姚鸣京说,写生分为三大板块:临摹、写生、创作。写生在中间、它承前启后,没有写生就无法验证古人,也找不到自己。“反对写生的艺术家不懂得写生的妙处所在。艺术家不进行写生,他的艺术生涯不仅走不长远,而且走不到更高的境界,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看法。”姚鸣京说。`在姚鸣京看来,写生教学是中央美术学院的重中之重。姚鸣京认为写生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对景写生;第二步是对景搬移;第三步是对景创作。“写生注重的是写,不是描摹,不是画,不是将景物照搬到纸上,看见什么画什么,那是照相机,李可染曾经说过‘不与照相机争功’,要按照疏密等关系进行取舍和处理,艺术就是无中生有,化腐朽为神奇。”姚鸣京认为,所谓道法自然是说画家要通过深切地体验大自然,从自然中获得创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作过程中要无拘无束,打破自然物象,重新构成,从中找到自己的造化,而不局限于笔墨。
>>记者手记
吃素是为了更好地创作
姚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不是威严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也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家,而是像邻家的长辈那样亲切,他爱笑,还特别健谈。展厅内,他的学生始终围绕在他的周围,听他讲述和艺术有关的故事,不时传来阵阵爽朗的笑声。
1994年是姚鸣京艺术创作上的又一个转折点,他开始以“信士”自居,在打坐吃素中体悟禅心禅境。“父亲的离世对我的触动很大,所以我从那时起生活开始有所改变,传统的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都给了我深刻的影响。”从这时开始,姚鸣京的绘画风格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浓重复杂转向简洁明朗,画面的物象也给人一种山水梦境之感。虽然父亲去世多年,姚鸣京至今保持着吃素的饮食习惯,在他看来如今的吃素是为了更好地创作,他向往向石涛、八大那样的隐逸生活,若有来世他愿意做个纯粹的画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