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责任心铸成“天津模式”
——2012天津市民心工程之开展大肠癌筛查的回顾
天津北方网讯:也许人们依然记得,2012年的市政府二十项民心工程中,有这样一项内容,在全市60至74岁人群中开展大肠癌筛查,使90万人受益。为此,市政府投入上千万元,用于支持筛查工作。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对一项疾病的筛查要列入市政府的民心工程?为什么要开展这种大范围的筛查?这项浩大而艰巨的任务谁能承担?筛查对老百姓有何意义?这一连串的问题,曾使人们不解……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了,这项已经完成的民心工程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给百姓带来了哪些帮助?记者从天津市人民医院找到了实实在在的答案。
2012年的大肠癌筛查,始于去年5月14日,截至今年3月31日。承担这一民心工程的天津市人民医院在各区各级医院的配合下,在全市124.88万60至74岁的常住居民中,动员了91.86万人填写了《大肠癌筛查数量化风险评估问卷》,参加筛查率占总人数的73.56%。其中56.81万人接受了大便潜血检查,最终筛选出高危人群7.01万人。在这些高危人群中,17206人接受了全结肠镜检查,发现癌前病变6845例,结直肠癌314例,进展期腺瘤949例,非进展期腺瘤5590例。
毫无疑问,筛查及时发现了潜在的隐患,为病人的及早治疗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有效降低本市大肠癌的死亡率奠定了基础。前不久,在“全国大肠癌早诊早治项目工作会议”上,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天津的这项筛查工程,一致认为早期筛查是降低大肠癌死亡率的有效手段。天津完成了全国乃至全世界近年来最大人群数量大肠癌筛查项目,筛查流程合理,成效显著,做得扎实有效。深信通过三年一个周期的筛查,不仅能有效控制天津大肠癌死亡率,而且对于全国大肠癌筛查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专家们将此次大肠筛查工程,称为“天津模式”,呼吁向全国推广,因为天津的经验为规范全国这一领域的操作流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的确,短短近一年的时间,完成如此浩大的大肠癌筛查工程,如果没有科学的操作流程,没有严谨的衔接机制,是很难推进的。但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没有无私的奉献精神,这项筛查工作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这看似偶然的成就,其实是背后多年的铺垫,就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公字当头 责无旁贷
可以说,此次筛查工作由下到上层层递进的流程,就像一座无形的金字塔,中国肛肠外科的发源地,一直保持着肛肠学科优势的天津市人民医院,其位置无疑是金字塔的顶端,既要主持、主导,又要主干、主管,带领全市256所社区医院的5300名社区医生,共同完成市政府责成的这项工作。可想而知,这对于既不能影响正常医疗工作,又不能放松筛查任务的天津市人民医院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和挑战。
众所周知,按惯例所有疾病的筛查工作,应由公共卫生部门承担,而不是以医疗为主的综合性医院。面对记者的疑惑,吕文光院长笑着对记者说:“公立医院的最大特点是公益性,但凡与百姓健康有关的,对公立医院而言,都责无旁贷。何况市政府把大肠癌筛查列入民心工程,还是依据我们的研究报告,有关领导与政策研究人员多次深入医院调研后决定的。”听得出,院长这番话的言外之意是,他们应该也能够担此重任,为津城百姓的健康筑起一道安全屏障。记者知道,天津市人民医院的肛肠外科,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甚至有“东方圣马克”的美誉,他们在“遗传性大肠癌家系”研究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充分肯定。更让他们感到骄傲的,是中国肛肠外科泰斗张庆荣,曾是天津市人民医院前身之一的滨江医院终身名誉院长,多年来他为医院的发展与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带出一支事业心强、技术精湛的队伍。
从某种角度讲,有效控制、降低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才能体现一座城市的进步文明程度。据世界肿瘤流行病学的调查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大肠癌发病率位居肿瘤第二位。尤其在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发病率最高;但在日本、智利、非洲等地区的发病率却相当低。近年来中国大肠癌发病率激增,由上世纪70年代初的12/10万增长到目前的56/10万,每年上升速度约为4.2%,远超2%的国际水平。本市大肠癌的总发病率,也已从常见恶性肿瘤的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严重困扰和威胁着百姓的健康安全。
天津市人民医院肛肠外科马东旺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肛肠外科专家,一直承担着国家卫生部大肠癌早诊早治的项目研究,也是此次筛查工作的“始作俑者”。记者想象中的他,文质彬彬、不苟言笑、不严自威。没承想,马教授却是位朴实真诚、平易近人的人,尤其让人感动的是,他不说大话、不端架子。接受采访,他对自己的付出与贡献只字不谈,翻来覆去讲的全是“大肠话”。他告诉记者,萌生在全市开展大肠癌筛查的想法,是因为他在多年的临床研究中发现,早期发现、诊断与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大肠癌的发病率,对社会对家庭对患者都有利。
2009年开始,马教授带领一个研究小组,率先在红桥区部分社区的40至74岁的人群中开展筛查,参查者约三万人。问卷是筛查的第一步,目的在于了解家族病史;筛查的第二步,是被调查者的大便潜血检查;第三步是当发现便中潜血的人,及时通过肠镜做进一步诊断,及早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效果如何?”记者问,“非常好,筛查出3000位大肠癌高危人群,其中须做肠镜检查的人中,一半发现有问题。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了美国大肠癌筛查效果的评估结果,美国大肠癌发病率每年下降3.4%,死亡率每年下降3.0%。美国大肠癌死亡率下降的原因中,一半在于筛查参与率的提升。如果我们也积极推进大肠癌的筛查,那么完全有可能把天津大肠癌的发病率降下去。”
那刻,记者从马教授的脸上“读”出了一种自信和欣慰,于是情不自禁想起1948年世界医学会(WMA)在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基础上,制定的《日内瓦宣言》:“我保证履行由于我的专业我自愿承担的治疗和帮助病人的义务。我的义务是基于病人所处的软弱不利的地位,以及他必然给予我和我的专业能力完全信任。所以,我保证把病人多方面的利益作为我的专业伦理的第一原则……”
说实话,当年马教授他们所做的3万人的筛查,对天津这座上千万人的城市来说,如果单从数量上讲,也许微不足道。但这次有限的筛查,却为全市大规模筛查,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程序与操作办法,也为市政府这一民心工程的统筹安排创造了条件。这不能不让人感动。
精心组织 稳扎稳打
去年5月14日,对普通百姓来说,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但对天津市人民医院的领导与专家们来说,却是意义非凡的一天。时任人民医院副院长、大肠癌筛查项目负责人王西墨教授对记者说,他清楚地记得,那天市重点疾病预防控制与免疫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天津大肠癌筛查项目启动会,市政府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对项目工作提出了有计划方案,有部署推动,有职责分工,有督导评估,有责任追究的具体工作要求。之后,市卫生局有关领导统筹安排了筛查工作,并确定天津市大肠肛门病研究所、天津市人民医院作为筛查工作技术指导单位。全面负责项目的技术支持、质控督导、回访,并承担全部肠镜检查任务。
此刻,用时间紧、任务重来形容这次筛查工作,一点不为过。时间紧,紧在一年内要开展的工作很多,且不谈具体的检查项目,如采集大便标本、标本潜血检查、肠镜检查,等等,仅全市各区县所辖所有街道、乡(镇)和居委会(行政村)60至74岁常住居民一人一卷的访问,又该是多大的工作量?
怎么办?在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5月30日至6月2日,他们率先组织了一个培训班,其中包括各区县卫生局、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还有承担肠镜检查医疗机构工作负责人,总人数达600人。可以说,这个培训班通过对大肠癌筛查项目背景、问卷调查技巧、大便潜血试验规范等相关内容的强化导入,既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也规范了工作流程,为日后筛查工作的有序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发现,此次筛查问卷的内容很详细,而且明确划定了“高危人群”的范畴。即:直系亲属中有大肠癌史的人;患大肠癌之外任何恶性肿瘤的人;有肠道息肉史的人;大便潜血检查阳性的人。除此之外,同时伴有慢性便秘、慢性腹泻、黏液血便、不良生活事件史、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道疾病史或胆囊切除史等状况两项以上的人,也被列为“高危人群”。
按说,这是一次对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益的免费筛查,多数居民都积极配合参与,但也有部分人不理解,甚至将调查人员拒之门外,冷嘲热讽——“这就是没病找病,老人哪个都有点消化不良、不便不畅。这种情况,很正常,根本不是病。”“有病我们早带老人去医院了,还等你们来调查吗?没必要让老人跟着凑热闹。”“从没听说,这样就能及早发现有病?别找乐儿了!”这是当时问卷调查的社区医生们听得最多的一些话,还有更多的委屈和尴尬,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
就这样,91万份真实详细的筛查问卷,如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之后,负责质控督导的天津市人民医院及时将所有信息输入电脑,当发现有些问卷存在缺陷或不够清楚时,立即与被调查者取得联系,做进一步核实,以确保问卷的真实可靠。采访时,记者专程来到天津市人民医院大肠癌筛查项目办公室,这是个不足二十平方米的房间,屋里一侧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排电脑和一排电话机,桌前有七八位头戴耳机的姑娘,正轻声细语地对着话筒与对方交流。负责人告诉记者,当时这些姑娘平均每天要打150个电话。尤其是对需要做肠镜检查的人,她们更是得打N个电话联系沟通。
家住河西区锦福里的高文贵大爷,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去年6月的一天,他接到了社区医院的电话。“入户当天,医生对我进行了问卷和大便潜血检查。当时我一边接受检查,一边跟医生介绍我的情况。当得知我曾做过三次痔疮手术,常年便秘且便中带血时,大夫们马上建议我到人民医院做结肠镜检查。”高大爷听从医生的建议,7月18日到天津市人民医院预约了结肠镜检查,医生发现他肠道上长有息肉,必须住院接受手术。事后,当高大爷得知这次手术,由于做得及时避免了息肉癌变时,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逢人就说:“政府这项民心工程太好了,要不我早晚也是一癌症患者。”其实,跟高大爷有一样感慨的人很多,他们打心眼里感激政府的好政策,也感激那些尽职尽责的好医生。
为民着想 不言付出
记者了解到,作为大肠癌筛查工作的“终端”,天津市人民医院始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吕文光院长说:筛查工作是市政府的民心工程,我们医院有指导的责任,但更有承担并解决重大疑难问题的义务。从筛查工作那天起,我们就举全院之力,在做好日常诊疗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基层医院开展工作,并逐渐建立了我们与各级医院筛查的“绿色通道”,以便相互配合、衔接检查、确定方案,让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俗话说:没嘛别没钱,有嘛别有病。此话不无道理,现实中一位病人拖垮一家的事,我们已屡见不鲜。但作为医生,他们的感触比我们更深切。正因为如此,天津市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在筛查工作中,事事处处为民着想,不言付出,挽救了很多人。于是,一个个打动人心的“故事”,在老百姓中悄然流传……
去年十月的一天,和平区南营门街的高大爷走进了天津市人民医院的大门,他是筛查中发现有问题,前来做肠镜检查的。护士把高大爷送进一号检查室,接诊的医生是著名内镜专家李文主任。“您先说说哪不好?”“主要是长期便秘,上厕所没一个小时出不来。”检查中,李主任发现高大爷的肠壁已经发黑,属于“肠道黑变病”。当他把这一诊断说出来时,高大爷吓了一跳,连忙说:“不可能吧,我没这病。”“那您是否长期服用泻药?”大爷说自己只吃中药。听到这,李主任明白了,大爷常吃的中药中一定有“大黄”成分,大爷连忙回答:“没错。”“所有泻药,作用都是促进肠道腺体的分泌,长时间服用导致腺体过度分泌,造成萎缩,同时肠黏膜也随之萎缩,肠道色素沉着、变脆。您最好逐渐停掉泻药,养成良好的饮食和排便习惯,保护肠道功能。”李主任的一番话,让高大爷平静了许多,老人说:“你这么一说,让我明白了不少。赶明儿就照你说的做,不吃药给自己找病。”据说,类似的“科普”宣传,在天津市人民医院已成了“家常便饭”,尽管每位医生每天根据病人的情况,要重复多次,但他们依然不厌其烦。一位医生对记者说:“我们的责任,一是防患于未然,二是不让小病成大病。”
清瘦干练的副主任医师石磊,给记者留下很深的印象,不是他的相貌,而是他像农民那样布满老茧的手。发现记者眼中的疑问,石主任不以为然地笑着解释:“肠镜仪的管子很硬,天天握着它,久而久之就把茧子磨出来了。”了解内情的人说,石主任是筛查工作的“主力”,那时需要检查的人多,他一干就是12小时。其实,除了石主任外,天津市人民医院的许多医生都各有各的“段子”,张姝翌是位年轻的博士,也是筛查工作中的主力队员,当时父亲做手术,做女儿的她却没时间陪在身边。她对记者说:“我们这的医生都上有老,下有小,但是大家深知大肠癌筛查这项工作,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为了不让需要做肠镜的高危老人等太久,我们就多付出一点。好在父母都能理解。”
许多人都知道,肠镜检查是肠道疾病检查的“金”标准,所以初步问卷和大便潜血检查筛查出的高危人群,都应该接受肠镜检查,以最后确定病情。因此内镜医生的工作量陡然增加。让记者感动的是,自筛查工作开始,天津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的医护人员,几乎没有完整的休息日。工作时他们尽量不喝水,少上厕所,最大限度地让患者及时确诊及早治疗。一个上午,天津市人民医院内镜科6间肠镜检查室,可以做65例肠镜检查和3台镜下息肉切除手术。
天津市人民医院病理科作为本市病理会诊中心,也是承担大肠癌筛查项目的主力部队。用病理科曹雅静主任的话说:“对于筛查病例的诊断,我们是一锤定音的,责任心关乎患者的健康与生命,不能耽搁不能懈怠。”2013年1月8日早晨10点,北辰医院病理科医生风风火火将一个刚切除的肠道肿瘤标本送到这里,已在这里专门等候的唐涛医生,马上接过标本,刻不容缓地将标本送进零下30摄氏度的冷冻切片机。几分钟后,当技术人员将染色的切片制好后,科内专家们立即在显微镜下进行集体会诊。意见统一后,立即电话通知北辰医院手术台旁的医生:“采用良性肿瘤术式,不用扩大手术范围了。”那刻,站在一旁的病人家属非常激动,庆幸亲人得的不是恶性肿瘤,更钦佩天津市人民医院医生精湛的技术和认真负责的精神。此后,这位病人家属逢人就说,多亏了筛查及时,病人少了痛苦,家人少了麻烦。
的确,有了天津市人民医院这个有实力尽全力的坚强后盾,不仅患者受益,对基层医院也同样帮助很大。在基层医院记者了解到,筛查工作开始后,由于有天津市人民医院的技术支撑与指导,他们可以依靠天津市人民医院与区县医院建立的肠镜诊疗网络,解决许多疑难问题。事实证明,这种协作方法,基层医生长了知识,增加了工作积极性;偏远病人少了等待,可以及早开始治疗……
如今,短短一年的筛查工作结束了,筛查的意义究竟有多大?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那些已有潜在病患自己不知,却被及时筛查出来并及时治疗的人。
——赵大爷是通过筛查发现癌症的老人,所幸的是由于发现早治疗及时,不仅老人减少了病痛,也让家人减少了负担。他告诉记者,当时跟他住在一个病房的张大爷,病情发展到晚期才来看病,诊断结果是晚期直肠癌,肿瘤已导致肠腔梗阻。而且他的肿瘤离肛门很近,为延长生命,医生建议切除他的肛门,在腹部造人工肛门排便。张大爷听罢坚决不同意,把孩子们愁得跪在床旁苦苦哀求。“您看我,现在多好。医生说了像我这种早期肿瘤患者,在内镜下做的手术,只要坚持每半年做一次肠镜复查,嘛事没有。”说这话时,赵大爷一脸喜悦,心中的感激和感慨溢于言表。
——宁河县某村的连氏家族,祖孙三代携带可诱发癌症的大肠息肉,这是他们根本没想到的。筛查工作开始后,这个家族中70岁的哥哥与65岁的弟弟同时被查出大肠息肉。70岁的连大爷说,那天村委会通知他,市政府对60到74岁的老人进行免费大肠癌筛查,你可以去瞧瞧。他马上就去了乡卫生院,因为家里生活一直很困难,靠国家低保生活的他,通常有什么病也不敢去医院。没承想,怕嘛有嘛,他告诉筛查人员:“这些日子总想上茅房,有时一天得去七八次,还总有肛门后坠、大便拉不净的感觉。”后来,连大爷又接受了免费肠镜检查,医生发现他距离肛门约10cm的直肠上有一块肿物,表面充血糜烂,病理报告为恶性肿瘤。另外,他的乙状结肠及直肠内还有数十块息肉,直径0.3至0.8cm不等,需要马上治疗。更严重的是,筛查人员还从连大爷的儿子、孙子肠道内,也发现了息肉。
就这样,肛肠外科专家为连大爷成功实施了大肠癌切除手术。这之后,根据术中所见的病情,医生们对连大爷祖孙三代制定了治疗方案,为这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建立了医疗档案。
今年7月22日,记者在天津市人民医院采访时,巧遇连大爷和他的儿子一起来院复查,见到记者父子俩非常感慨,再三表示市政府的这一民心工程,救了他们全家,也让很多的老百姓受益,他们打心眼里感谢国家和政府,也感谢心系患者的医护人员……
这,也许是许多人想说的话。(本报记者周莲娣通讯员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