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为满足残疾人生活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本市实施推行了“阳光家园计划”,对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实行居家托养服务为重点,日间照料托养服务为骨干,寄宿托养服务为补充,庇护性就业托养为尝试的多样化多层次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今年以来,本市已经为1.5万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其中,日间托养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它如同在社区里为智力残疾和处于稳定期的精神病人建立的“特殊托儿所”,虽然这里“入托”的都是大人,可是,他们的智力水平和生活能力也和幼儿园的孩子一样。他们需要人照顾,更需要有人爱,他们在“托儿所”里怎样生活?记者走进全国“阳光家园”残疾人托养服务示范区的河东区,作为全区的示范点,上杭路街芳水河畔社区残疾人日间照料站里有十几个残疾人,跟随他们“入托”一天,我们感觉到:他们的世界很单纯,他们对爱的要求也很简单。可是,能付出这份爱却并不简单。
放心:照料站是“精神加油站”
早上8:00左右,记者来到了芳水河畔社区,找了位阿姨询问:“社区里有个残疾人日间照料站吗?”阿姨身边一直低着头走路的男子突然抬头很热情地向记者介绍:“在那儿,我带你们去。”这个男子大约有30岁了,可是,他脸上天真的笑容和口齿不是太清晰的表达显然和他的年龄不太相符。记者意识到,这是一个智力有障碍的残疾人。带着他的阿姨说:“我们正要往那儿去。”
边走边聊,患有智力障碍的男子叫强强(化名),今年已经34岁,现在是社区残疾人日间照料站里年龄最大的“入托者”,可是,不论是家长还是站里的老师们还是习惯地叫他“孩子”。阿姨说:“每一个残疾孩子的家长都有一颗愧疚的心,觉得对不起孩子。所以,从小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一步也不敢离开他。也就是因为这样,他前30年的生活很胆小,很依赖。为了他,我和爱人甚至辞去了工作,每天围着他转。我们觉得他是一个完全不能自理的孩子,甚至见到生人他都像一两岁的孩子一样躲着,我们就得搂着他哄他。他一天天长大,我们一天天担忧,很怕有一天照顾不了他了,他将如何生活。后来,这个社区就有了日间照料中心,残联的工作人员让我们送孩子过来,开始非常担心,就像送两三岁的孩子上幼儿园一样,怕他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去厕所,怕磕着碰着……现在嘛,你们自己看吧,反正他的变化是我们根本不能想象的。现在,我和爱人已经有精力出去做些工作,有时间在社区做做义工。最重要的是,我们已经相信他能照顾自己,就算有一天他要自己生活,我们也能放心。日间照料站给我们这样的家庭一种心理上的安慰,也是我们的精神加油站,孩子在这里找到了快乐,我们也找到了希望。”
信心:要对我说声“你真棒”
强强一路上低着头走,他会把小区里人们不小心掉的垃圾捡起来,甚至还随身带了塑料袋儿,把小宠物的粪便收拾起来。这样的举动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觉得挺感动。
日间照料站就和居委会在一个院子里,有一个小小的操场,几间普通的平房,安静而整洁。强强像个孩子一样“飞”进了活动室。一进门就从大桌子上抱起一只纸做的白色大天鹅向记者“显摆”:“这个是我做的。”又指着桌上的插花儿:“这个也是我做的。”因为他的“高调”,屋里其他几个“孩子”也来了精神,争着抢着向我们炫耀,“这个葫芦是我做的。”“这些纸袋儿是我做的。”……这个场景真的很像幼儿园,每一个“孩子”都恨不能得到别人的夸奖。其实,他们当中最小的也有17岁了。
贺兰娜是“孩子们”的专职老师,她一边称赞着“孩子们”,一边哄着他们坐到各自的座位上。这边正说着话儿,“孩子们”又“争执”起来了,强强要展示“投篮”,其他的孩子有的要练太极,有的想表演剪纸……贺老师出了主意:“我们到文体教室去,给客人们跳舞怎么样?”孩子们很高兴地跑走了。强强很执着地站在我们面前问:“我很棒对吧。”在得到表扬后,他才快乐地跑走了。贺老师说:“这些孩子很单纯,他们最能感知别人的爱与关怀,你说他很棒,很聪明,他们就特别开心。我们也是用这样的夸奖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爱心:如果人人有爱孩子就不孤单
照料站为“孩子们”安排了足够的活动空间,图书室、文体室、康复室、医疗室、休息室,甚至还有营养配餐室。社区居委会主任许桂平是个快人快语的人,她说:“我们把最好的房子都给了这些孩子,以前有人担心过,怕这些孩子‘惹祸’,怕把他们集中到一起影响别人。可是,和这些孩子待久了就发现,他们特别善良,可爱,他们知道谁对他们好,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别人。所以,我们只要有时间就到这里当志愿者。”
在文体教室里,“孩子们”围着一位身体有些消瘦,但是满面笑容的阿姨有说有笑。阿姨给孩子们发了彩绸和扇子,教孩子们一支新的舞蹈。阿姨叫张学敏,是照料站里的“资深志愿者”,每周三四次来教孩子们跳舞。张阿姨舞动着彩绸,呼喊着节奏,激情四射。没人可以想到,她已经70岁了,而且患了癌症,前不久还动了大手术。张学敏退休前就是一位教师,退休后成了社区里的志愿者。残疾人照料站建立起来后,张阿姨就成了孩子们的好朋友。虽然教这些孩子跳舞每个动作可能要教上几百遍,也许今天教了明天他们又忘了,可是张阿姨从来不觉得烦。当自己的身体承受病痛的时候,她还是坚持着来陪伴“孩子们”,她说:“我不觉得来陪他们是辛苦的,因为,和他们在一起我是快乐的。我每天有事做,减少了病痛,身体恢复得也挺快,其实我应该感谢孩子们,让我觉得自己有价值。”
河东区残联的海秀敏大姐说:“照料站的人员配备有限,要让孩子们每天都能过得充实,而且有全面的照顾,离不开志愿者。在这里很多志愿者都成了‘专职’的,虽然不拿一分钱报酬,可是,都尽自己的努力来照顾着孩子们,因为有爱,所以孩子们不孤单。”
开心:家庭因为孩子的进步而欣慰
现在,芳水河畔残疾人日间照料站有12名残疾人“入托”,其中8名“女孩儿”,她们也和所有姑娘一样爱美。在跳舞的时候,一个20多岁的姑娘非常认真,她每挥动一下彩绸,都会露出一个美丽的微笑,看得出她的陶醉。这个姑娘叫张莉,她的母亲精神残疾,父亲腿部残疾,张莉智力障碍,家中还有一位90岁高龄的爷爷。张莉上过启智学校,再加上这两年在照料站培养起来的生活能力,她已经成了特殊家庭里的“中坚力量”。在照料站里,张莉是舞蹈队的主力,她一丝不苟地做动作,脸上始终绽放着笑容,总能深深感染每一个人。
在照料站里,每一个“孩子”都有生活上的变化。已经患抑郁症10年的成成(化名)自从走出家门来到站里,已经不再一言不发,而是多了笑容,多了对父母的关心。站里最小的“孩子”苓苓(化名)因为智力残疾,在家里什么都不会做,每天就是撕纸,最爱和妈妈发脾气。现在,到站里近两年的苓苓很懂事,会关心别人,也知道心疼妈妈,还知道照顾家里的小妹妹。海秀敏说:“在这样的空间里,孩子们学会了生活的技能,也学会了彼此照顾,得到了别人的爱,也知道回报别人。他们的家庭因为孩子们有了可去的地方,而减少了压力。也因为每天可以看到孩子的进步而欣慰。对于这些家庭来说,已经足够了。”(记者任悦李海燕摄影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