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连续10次获广东省综治工作考核“优秀”、5次被评为“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地市”、全省唯一连续3次夺得全国“长安杯”地市……位于珠三角核心区域的中山市,重视社会建设,坚持治理创新,成效逐步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山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但是利益多元化,社会矛盾频发,严重影响中山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市委书记薛晓峰认为:“必须全面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扭转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局面,努力建设先行开放地区中最平安最和谐的城市。”
两年前,中山果断提出,厘清源流,系统设计,依法治市,以德立市。随后,中山“全民修身”、“全民治安”、“全民绿化”、“全民禁毒”、创建无“医闹”城市等改革举措陆续出台,全民动员,共建共享平安和谐社会。从夯实价值基础、创新管理体系、完善自治机制、提升幸福指数等多方面入手,构建体现时代特征、中山特色、与科学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社会治理体系。
顶层设计,文明先行。中山提出“一个理念两个突破三个共享”的顶层设计——包容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突破城里人与农村人、本地人与外地人的身份壁垒,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基本公共服务、平等发展机遇。
中山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市民的文化自觉、博爱精神与文明素质。“中山慈善万人行”24年不间断,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奖”。2011年,中山启动为期5年的“全民修身行动”,建起1100多间修身学堂,开展全民公德培育、青少年红色传统教育等配套行动,夯实社会治理创新的价值观基石。
机制创新,全民参与。中山推行城乡体制改革、社区管理创新、社会矛盾纠纷综合调处机制,探索“村民自治+社区化管理”模式。去年,中山启动“全民治安”行动,今年1至9月,中山市刑事案件发案数下降10.3%,全市18个月来无“医闹”。
吸纳各方参与,激发治理活力。中山实施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推动网络议政、问政、参政;重大决策、政策、项目、工程等,必须公开、公示、听证。今年5月,南头镇穗西试点“农村电子社区”,“脚板走访”变成“网上互动”。两万多村民享受电子便民服务,还能上网讨论村务、投票决策、监督管理。
改善民生,共建共享。中山率先构筑“一保五助”(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助医、助学、助房、助老、助残)困难群体基本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全市城镇化率87.92%,位于全省前列。全市城乡收入比为1.6∶1,城乡收入差距全省最小。
中山以人为本,首创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制,拓宽约占总人口一半的外来常住人口政治参与渠道。全市已有2万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通过积分实现入户或入读公办中小学。2011年8月,中山首次邀请22名基层代表列席市委全会,包括4名外来务工人员。
“小政府大社会”,和谐实惠,平安有序,充满活力。今年初,中山首次提出,由全体市民决定即将实施的十件重大民生实事,进一步推动民生建设与社会治理从传统的“政府配餐”向“群众点菜”转变、从“政府包揽”向“全民参与”转变。
昔日“大嗓门”、“大喇叭”,如今“大平台”、“大网络”,中山社会治理水平与经济转型升级出现良性互动。去年全市生产总值超24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2万美元。中山以全省1%的土地、3%的人口,连续多年创造了全省前列的经济总量,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社会治理创新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