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华网北京11月29日电(记者沈文)当前,不少家长对中小学语文教材有很高的期待,也有不少烦恼。他们的看法也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同。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石鸥29日在2013年首都教育论坛上介绍《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调查报告》时披露,在被问及对“教材注重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评价时,7套中学语文教材中有3套被86%、71%、61%的教师评价为“很差”、“较差”和“一般”。
石鸥教授介绍说,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的课程实验教材共计221套,本次调查的教材达192套,占全部教材的86.88%,调查覆盖全国24个省390个县区,共有27万多学生,1.18万多名教师参与了调查。
石鸥说,调查显示,受调查教材在重视教材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结合上、在培养学生思维上以及正确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均获得教师的高度评价。如在“教材注重培养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单题上,8套历史教材中有7套教材被超过70%的教师给予“很好”和“较好”的评价,最高的一套为91%;在“教材注重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机会”的单题上,6套中学生物教材中有5套获得超过63%的教师“很好”和“较好”的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与人们通常认为的“古诗词”因难学可能会不受学生喜欢的印象不同。这次调查显示,在“你喜欢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吗?”的单题上,全部7套中学语文教材均获得超过75%的学生“很喜欢”和“有点喜欢”的评价。
石鸥教授认为,当前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基本质量保证,但质量不均衡;开始形成特色,但特色不鲜明;已经有意识地突出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经验,但学生喜欢的程度依然不高;高度关注学生学业负担,但部分教材与内容的难度、容量仍然不恰当。
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首都师范大学联合举办,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承办的“2013年首都教育论坛”于11月29日和30日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来自祖国大陆、台湾、香港的教科书研究知名专家、近三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相关学者、教科书编辑出版机构代表、中小学一线教师共一百多人参加了此次论坛,并针对“教科书: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的核心文本”这一主题展开交流研讨,深入探寻教科书发展的本质规律,推动教科书品质的提升。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