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据《资治通鉴·梁纪二十二》载:北齐文宣帝高洋,“纵酒肆欲,事极猖狂。昏邪残暴,近世未有。”民怨沸腾,怨声载道,百官惶恐,众臣敢怒不敢言。唯有听典御丞李集有如吃了熊心豹胆,当面列数其罪恶,斥高洋是“桀、纣之君”。高洋气急败坏,怒不可遏,即命人把李集五花大绑扔到河里。过一会又把他捞上来恶狠狠地问道:“我和桀、纣一样吗?”李集仍说:“你之所为,有过之而无不及。”高洋听了暴跳如雷。又令人把他沉入河中,过一会又捞上来再问,如此反复数次。并称,如李集改口认错,赦免一死。但李集断然拒绝,仍以“桀、纣斥之”,宁可死也不改口,结果被高洋斩首。
翻开史册,像李集这样宁折不弯、宁死也不肯说假话、谎话的忠勇义士不乏其人。《南史·循吏列传》载:南朝宋明帝耗费巨资修建湘宫寺,并洋洋得意地对臣下说:“我建湘宫寺是善佛荫民的大功德。”话音刚落,太常丞虞愿却毫不留情面地唱反调:“陛下建造湘宫寺所耗的巨资,皆是百姓卖儿、典地的银钱,佛若有知,必是悲哭哀怨,罪责于你。功德之说,从何说起!”宋明帝闻言,气得七窍生烟,即令人将其打入死牢。
“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鲁迅《立论》)这是封建社会官场中的流行病。武则天做女皇时,好言“祥瑞”。有个叫朱前疑的市井混混上书云:“臣梦陛下寿满八百。”于是便拜官拾遗,鸿运当头。这家伙尝到编瞎话的好处后又上书说:“臣梦陛下白发变黑,齿落更生。”武则天一高兴,赏给朱前疑一顶“驾部郎中”的乌纱帽。与此相反,嵩阳令樊文献瑞石,武则天命其在朝堂上拿给百官赏奇。尚书左丞冯元常一眼识破了这人包藏的祸心,厉言斥道:“这分明是投机取巧,谄媚……”话未说完,武则天一声断喝,冯元常即刻被贬为陇州刺史。
说谎做假之人,任何时代都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和处理谎、假者,是听之任之、欣然爱之,给予甜头?还是无情揭露、愤而挞伐,用棒敲打?这既是减少或消除谎、假现象的重要保证,又是检验官员德操、才能的一个重要尺度。愚以为,作为民之公仆,理当火眼金睛,是非分明,对谎、假者严厉责罚。而对敢说、坚持说真话、实话的志士褒奖重用。在此斗胆放言,在做假得赏、假风蔓延的地方,那官断不是一个正直廉洁,有德有才的好官。(赖朝树)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