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王景召是西于庄土生土长的居民,自家有兄弟姐妹7人,因他在家排行第四,为人又随和,大家都亲切的称呼他“四大爷”。现在老母亲跟着他夫妻俩一起生活,正月十五了,家里又添了些喜气。
“我们家原来在哈密道住,后来爷爷和我们一起搬到西于庄乐善里,也有63年了。房子是当时房东二太太家的,他们和我爷爷相识,听说我们要搬家就让我们搬到这里来了,我在这里出生的。”
悠久的家风
四大爷的爷爷是清末文秀才,多年来一直在商行等处做账房先生,老爷子对于礼教和文化要求很高,四大爷说:“我们兄弟姐妹的礼节都是爷爷教的,吃饭不能吧唧嘴,夹菜的时候筷子不能过界。还有座位,长辈坐哪,小辈坐哪,都有严格的规定。我们犯错了,爷爷很少打我们,都是跟我们讲道理。爷爷从年轻时就识文断字,所以,也让我们学知识,懂道理,从小我们兄弟就很和睦,办事都很齐心。”

四大爷回忆,20世纪70年代之前,这个老房子里最多住了11口人,他们一家9口,加上爷爷和姥姥。当时生炉子烧不起煤,就烧烟道灰(就是从烟囱里吹出来的灰)。当初西于庄农业地里种植大豆和玉米,收割之后会有一些豆根和札头,四大爷说当时他们就拔豆根、捡札头烧火。“最早我们家这个院里没有其他住家,我们把柴火、札头拿来放在院子里晾晒,堆的比房子还高。豆根有油性最好烧,点燃以后火旺。我们在屋外架一个大炉子烧火,给屋里烧火炕。”

童年乐事
四大爷小时候常和院里的邻居小伙伴一起玩“骑马砸骆驼”,分成两拨,每拨五六个人。一拨人从墙边开始,依次扎在前面人的裤裆下面,另一拨人从远处跳到这拨人身上,如果地上的人站住了算赢,就是两拨换位置。还有打嘎、砸鞋桩、推铁环、打陀螺等等。
西于庄紧邻子牙河,说起这条河,四大爷兴奋了,那是见证他作为游泳健将光辉历史的地方。“一到冬天我们就用木头和铁丝自制冰刀去河里滑冰;夏天就去河里钓鱼、游泳,赶火轮。当时子牙河上有用于运输的汽火轮船,每到下午3点准时经过我们家这边,我们就到河里游泳去追火轮。赶上火轮以后我们最远跟到了杨柳青,然后再自己游回来。过去河水有流儿,我们回来得游2个多小时,累了就改仰泳。我上中学的时候还参加过区里组织的庆祝毛主席畅游长江的游泳活动,参加过两届,当时河岸上有区委检阅的主席台,参赛的选手都是组方队游过去。旁边还有救生船跟着。我们就从子牙河红卫桥那下河,一直游到三岔河口的摆渡那边。”说起过去那些光荣历史,四大爷的思绪瞬间活跃起来。
四大爷好动,没事爱锻炼个身体,他上学的时候,晚上没事就去附近跤场摔跤。跤场院里有沙坑,有墩子,一个大石墩用木棍穿过去,双手拿起来在空中来回戏耍,要耍出花儿来。这就是当时年轻小伙们娱乐和锻炼的最重要项目之一,还有抡石锁。四大爷说这些运动都强身健体,也给了他一个健康的好身体,哪怕现在57岁了,长了肚子了,但是身体素质还是比同龄人要好。

这里是“家”
“我在这屋里土生土长,每当我一进屋就有个回忆。真是到了我们住进新房那一天,还是会非常想念老屋。这里都是儿时的回忆,我自己也把屋子改造的挺好,屋顶打开增加了采光效果,还安了土暖气。就是到了夏天地面有点返潮,一下大雨屋里出不去,一开门积水就进屋。”四大爷说,这里居住环境虽然略显艰苦,但是这些年住在这里,每一处都是珍贵的记忆,这里有他的童年、青年和中年的心酸和甜蜜,这老屋不仅是祖辈们的遗存,更是他们心里的“家”。

兄弟姊妹和睦,虽然大家都各自离开西于庄,但是每到年节,大家都奔着老屋来团聚,四大爷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大厨为大家烹制美食佳馔。“每年过年家里热闹极了,年三十那天我们哥儿五个和家眷们不少人,我光炒菜就做了30多个,还有炸的丸子、炖牛肉、炖羊杂,把两张桌子拼起来才坐开这么多人。”
正月十五了,四大爷又忙活着做点好菜,大家热闹热闹。西于庄危陋房屋征收改造工作给了这里的居民一个盼头,他们可以在未来住上宽敞明亮,有双气、有自来水的房子,生活上能够更方便。然而,老屋是西于庄居民们每个人心里的家,这个家无论怎么旧,也是那个无法抹去的印记,烙在每个人的心尖上。(记者吴宏 马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