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原标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静海县大力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近年来,静海县坚持以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总抓手,充分整合党务、政务和社会资源,大力开展入户谈心服务、百村建设、“五联户”体系建设等重点工程,通过采取健全组织体系、建强服务队伍、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载体、健全服务机制等措施,积极探索创新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有效做法,取得了明显成效。
建组织,强基础。积极适应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的变化和需求,不断优化组织设置、努力扩大组织覆盖。一是大力推进区域化党建。全县划分20个党建工作服务区,以村、社区、工业集中区为单位,设立428个党建工作集中区,以胡同、楼宇为单元,划分3197个党建工作网格,切实把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到全县所有区域。二是大力实施全覆盖工程。注重抓好非公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组织等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坚持拉网式排查、网格化组建、重点性突破、数字化管理、整体性提升,不断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实现应建尽建。三是大力推进党群共建。组建项目组,实行工作项目化,坚持组织联建、队伍联抓、活动联推、工作联动、阵地联用,以党组织带群团组织,以党员带群众,努力构建党工青妇“四位一体”工作格局,党的组织基础进一步扩大,党建工作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建队伍,强能力。坚持把打造一支有能力、作风实、肯奉献的服务队伍作为关键,不断提升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一是抓配备组建。将选拔“企业家”型村干部作为重点,采取组织备养、党员推选等方式,选优配强致富带富能力突出的村党组织书记,促进村庄和谐稳定发展,村民持续较快增收。2012年以来,全县先后选配172名党员企业老板或合作社理事长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比例从5年前的10%增长到现在的40%。探索网格化管理,以党员干部、有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两代表一委员”、入党积极分子等为骨干,组建网格服务队,做好政策宣讲、信息收集、矛盾调解、民事代办、增收帮带等工作,形成服务合力。二是抓教育培训。深入开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大讨论活动,促进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围绕强化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和能力培育,坚持分层、分类、分专题培训党员干部,定期举办“创新、超越、发展”论坛,强化经常性教育。依托静海党员在线网站,建立党员干部在线学习系统,拓宽学习渠道。
持续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百日培训”工程,采取集中培训、巡回讲座、请进来、走出去、实践看、网上学等方式,每两年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不少于100天的培训。建立新农村建设、林下经济、设施农业等不同类型的教学实践基地,强化党员实践培训。三是抓作用发挥。不断深化亮身份、践承诺、树形象活动,组织在职党员依岗承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连续5年推出“电视问政”活动,组织县级领导、乡镇局“一把手”和职能部门、科所站队负责人走入电视直播间,围绕全年工作任务、目标要求、完成时限等作出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大力开展以农村“共产党员户”挂牌、“党员示范岗”挂牌、党员佩戴党徽为主要内容的“两挂一戴”活动,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关荣感、责任感。建立基层党组织关爱帮扶基金,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党员,激发党员服务群众内生动力。
建阵地,强功能。先后投入5700多万元,把全县383个村级活动场所全部改造提升了一遍,在此基础上,又投入2000万元,坚持标准化建设、规范化服务、网络化办公,持续推进县、乡镇、村三级综合服务中心(站)建设。一是标准化建设。规范服务事项,增添服务设施,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县行政许可服务中心整合42家窗口单位,设置118个服务窗口,不断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办件时限。静海县党员服务中心设置38个服务项目,打造党群组织服务品牌。研究制定《静海县镇村综合服务中心(站)建设管理标准》,梳理乡镇综合服务中心行政职能、便民服务等方面100个服务项目,村综合服务站46个服务项目(24项现场办结事项、22项代办事项),实行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体化考核,让群众办事更加快捷、少跑冤枉路。二是规范化服务。坚持集中办公、开门服务、信息公开、便民利民,健全完善各级服务中心管理服务制度,推行微笑服务、温馨服务,全面落实首问负责、代办领办、延时办理等各项制度,让办事群众有“家”一样的感觉。推行阳光服务,服务项目、标准、办件流程全部公开,工作人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标准,切实提高透明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实行村干部坐班值班、全程代办等服务措施,让农民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有人帮。三是网络化办公。积极构建静海党员在线网、远教网、手机网“三网合一、一网覆盖”的网络服务平台。静海党员在线网,完善提升信息传递、咨询服务、交流互动等服务功能。远教网,覆盖全县乡镇、村、社区和县直单位、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手机网,定期发送手机党报、一句话党课,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探索推进行政审批系统、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信息管理系统覆盖全部乡镇、村,实行群众事项网上受理,办理情况实时督查,反馈结果限时预警。
建载体,强活力。坚持城乡联动,不断深化入户谈心服务活动,建立“五联户”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即县级领导联镇联户、县直部门包村联户、乡镇干部驻村联户、村干部按片联户、普通党员分组联户。全县1.9万名有联系服务能力的党员干部联系18.4万户群众,做到每户群众至少有1名党员联系。实行“一纸一册一卡一账一线”,“一纸”,广泛向群众发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明白纸,介绍建设情况和联系服务内容。“一册”,联户党员干部每人一本联系服务手册,记录访谈内容。“一卡”,向每个联系对象发放一张服务卡,公开联户党员干部姓名、服务事项、联系电话。“一账”,逐级逐个党组织建立联系服务台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措施,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解决一项,销号一项。“一线”,县、乡镇、村三级服务中心(站)分别设立“民情通”服务热线,公开电话号码,安排专人值守,随时受理群众诉求,实现便民服务“一线通”。实行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双重”管理,6256名党员参与社区活动,服务社区居民。同时,研发“五联户”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收集、分类、流转、督办、反馈”解决群众问题“五步走”工作流程,实现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服务,让群众诉求件件有回应。
建机制,强保障。坚持着眼于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群众满意为标准的服务评价和考核奖惩体系,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保证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规范、高效、可持续开展。一是健全领导机制。县委建立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组织、宣传、纪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遇到的问题,合力抓好工作落实。二是健全责任机制。研究制定《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阶段性方案》,做到工作项目化、责任化、具体化。严格党建责任制,坚持书记抓、抓书记,每年逐级组织党组织书记“联述联评联考”,定期开展“互看互比互学”活动,点面结合推进工作,有效落实各项任务。三是健全考核机制。坚持简便易行、务实管用的原则,对农村、社区、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领域,按照组织、队伍、阵地、载体、机制、业绩、群众反映等7类指标,制定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考核细则;按照党性观念、工作业绩、服务群众、遵纪守法、自身形象等5类指标,制定服务型党员考核细则,实行“双百分”考核,加大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服务评价权重。
静海县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探索实践,找准了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和密切联系群众的行动方向,达到了加强基层组织、促进作风转变、推动改革发展、实现和谐稳定的目的,形成了以党组织为核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服务格局。
(天津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简报第2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