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草帽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用水草、席草编织成一顶顶帽子,宽宽的帽檐用来遮挡阳光,为干农活的人们抵挡了夏日的炎热。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部分草帽已经脱离田间劳作,工厂化加工的草帽摇身一变,成为人们头顶上的工艺品。精武镇孙庄子村民孙世安至今保留着手编草帽的“独门绝活”,并且他的草编柳编技艺已被列入了西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独具风韵的草帽作品备受人们喜爱。
走进孙世安的工作室,质朴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墙上“传承农耕时代手艺;草编柳编独具特色”的条幅格外醒目,孙世安介绍说:“我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会这门手艺,经过三代人经验的积累,现在我的‘编图草帽’属于家传手艺。”在工作室的一侧,一个个独具匠心的草帽工艺品映入眼帘,由鹰、浪花、鱼组成的“海阔天空”图案草帽,由龙和凤凰组成的“龙凤呈祥”图案草帽等式样精美,而且寓意吉祥。“我现在能编织二十多种图案,像云朵花、菱形花、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等等。”
一边说着,一边整理着马绊草,孙世安开始进行演示,只见他先将马绊草进行粗加工,然后将原材料在水里浸泡,浸泡后的马绊草变得柔软,完成了材料的处理后就可以开始进行正式编织。正式编织时,孙世安首先从帽顶起头,帽顶尖有一个帽疙瘩,随着孙世安双手编织,不一会儿工夫一顶草帽的雏形就呈现出来。孙世安表示,编织一顶草帽需经过十几道工序,是一项细致的手工活。而一顶普通的平纹草帽,编织完成只需一天多时间,带有简易粗线条图案的,需三天时间。
在孙世安的工作室里,可以看到几张图纸,横平竖直的格子上,绘出将要用在草帽上的图案,有些像眼下流行的“十字绣”,这是孙世安琢磨出来的“小窍门”,看着图纸,就一目了然了,不仅编起来容易,而且也便于设计图样。除了草帽,在孙世安的工作室里,各式草编筐也十分惹眼,不同的造型也有不同的讲究,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十分实用。
随着草编柳编技艺被列入西青区“非遗”名录,对这门手艺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据孙世安介绍,现在天津会编草帽的有几千人,可是能在草帽上编出图案的,还真不多。“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毫无保留地教,把这门手艺传承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