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宝坻区郝各庄镇后五登村党支部书记孙家华前几天还眉头紧锁,但是这两天,他忽然心情好了起来。他告诉记者:“大队集体收入每年十多万元,也就够日常开销。每一任班子都研究村里的硬件设施如何提升改造,要给村里修路等等,但是没有这个实力。现在好了,天津广播电视台宝坻帮扶组来了,给我们带来了资金和好的办法,给我们帮了大忙了。”
孙家华介绍,从今年初春开始,后五登村从修路开始的各项村庄硬件设施建设逐步推进。他说:“到5月5日,修路工程进展顺利,现在基本处于扫尾阶段。一开始有几户村民私自填埋家里排水设施,影响了施工进度。后来我们配合帮扶组积极协调村民,做好了大家的思想工作,道路可以正常施工了。”

据了解,天津广播电视台宝坻帮扶组自2013年8月22日赴宝坻区郝各庄镇大五登村和后五登村开展帮扶工作以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帮扶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完成了四年帮扶规划。依照市委相关部署,稳步推进帮扶工作。
要想富先修路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五登村与后五登村是郝各庄镇少数几个没有完成村路硬化的村落,两村除了入村主干道外,其他村路都为土路。每到雨季,村路形成泥塘,严重影响百姓生活和出行。在走访调研过程中,百姓反映最为集中的问题就是村路硬化。为此帮扶组将两村道路硬化列为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调研,后五登村所有土路共18条,总长3.2千米。计划建设宽3米的村路。大五登村村域面积大、道路众多,总计约有1.4公里土路。为此广播电视台出资130万,其中60万补助后五登村,70万补助大五登村。经过与村两委班子协商,以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两村自筹部分工程款,后五登村实施砖路硬化,大五登村实施水泥硬化。2014年5月,两村工程相继开工,6月中旬完工,同时,对两村主干道路实施清洁工程,全面提升村容村貌。

做农村工作不同于城市,就拿修路这一件事来说,有的村民提出修路会影响家里风水或者造成邻里矛盾。虽然是好事,但是也要把好事办好,不能让一户村民有意见。本着入乡随俗、从村民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原则,帮扶组工作人员多次在晚上去村民家做工作,了解村民的需求,最终修改道路施工方案,并做出了一定的让步。尽管这样做会增加帮扶组的工作量,也会提高修路的人力和物资成本,但是本着好事办好的原则,帮扶组转变工作思路和方法,做到大家都满意。

天津广播电视台宝坻帮扶组组长骆宾说起修路这事,感觉到农村工作特别需要注意方式方法。他告诉记者:“修路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特别是农村村民之间的关系很微妙,以及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和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如果帮扶组只是简单的走过场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静下心来摸清情况,了解村民的想法,然后再从村民的思想根源上化解大家的怨气。比如后五登村这条街,老张他们家在排水的最下游,如果他们家的路基不降,整条街道的积水都排不出去。我们修路制定方案时,老张不说明原因,就是不让动工。帮扶组也纳闷,为什么这么好的事情就推不下去。我们就反复去老张家里找他了解情况,了解他的所思所想。后来才知道,如果按照原有的方案,积水会排到路旁边的沟渠,但是老张的邻居私自把沟渠填满了,一旦按照原有方案施工,再遇积水,会回流到老张家里;另外老张当着这么多邻居的面不好意思拆穿邻居的做法,所以他坚决不同意修路。我们根据老张担心的问题再去帮他解决,协调老张的邻居,做通思想工作。最终,修路方案经过调整得以顺利实施。”
精打细算修建健身广场
72岁的孙克润大爷是后五登村退休的书记,他常常带着小孙女到健身广场去玩,这个健身广场也是帮扶组筹措资金设计并建立起来的。现在,村里的大人小孩都愿意到健身广场逛一逛,玩一会。孙克润大爷告诉记者:“修路前遇到下雨天,穿雨鞋都是一脚泥。现在帮扶组来了给村里修路,修建健身广场,清整垃圾,村里的环境大变样了。现在修好路了,鞋底干净了,我们闲暇时间有地方散心了,大家心里也敞亮了。”

修建健身广场,这是帮扶组颇下功夫的一个工程。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后五登村是郝各庄镇少有的几个未建村民健身广场的村庄之一。帮扶组就想着给大家修建一个健身广场。一来修健身广场是村民急需的一个项目,同时开工也比较方便快捷。说起健身广场这个项目,广电帮扶组成员高波告诉记者:“我们给天津广播电视台领导打报告,要修建一座健身广场,领导很支持,很快就通过了健身广场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引入了一些合作单位,比如我们与天津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合作,作为在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学生帮我们免费设计的这个健身广场。这样不仅节省了设计费,也把高校和农村结合在一起,同时也提升了健身广场的整体水平。”

广播电视台在出资5万元的同时,要求帮扶工作组对该项目从设计规划到建设施工不但要全方位参与、全过程监督而且要身体力行直接参与实际劳动。从施工到完工历经一个月时间,建成后的后五登村村民健身广场改造面积大约800平方米,引进了20套健身设施,周围配有木面休闲凳,改建的公共厕所整洁干净,新的村委会围墙改为富有艺术气息的装饰砖面透视墙,既美观又具现代感并与周围环境自然融为一体。从此,村里近600名村民结束了没有健身、活动、娱乐场所的日子,实现了广大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在广场上锻炼、休闲、娱乐的愿望。
“清洁家园”环境美 心里美

与此同时,帮扶组帮助两村开展“清三堆(即土堆、粪堆、柴火堆)、治三乱(即污水乱泼、垃圾乱倒、柴草乱放)、美三化(即村口美化、路口美化、门口美化)等工作,为此,广播电视台补贴1万元,用于两村的环境整治,通过十几天的清整,两个村的村容村貌有了明显的变化,街道上的杂草、粪堆不见了、坑塘里的白色垃圾没有了。同时教育引导村民增强健康意识、卫生意识、环保意识,逐步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共同营造整洁美丽的生产生活环境。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为落实全市开展的“美丽天津一号工程”以及“清洁家园行动计划”,改善帮扶村村容环境,2013年11月22日,天津广播电视台团委开展“共建美丽乡村”主题团日活动,来自广播、电视、北方网、网络公司等各部门的40多名青年团员走进两个帮扶村,义务清扫卫生。活动中团员青年们不怕脏、不怕累,用铁锨、扫帚清整村道,帮助清运道路旁的垃圾、杂草,还为新改造的后五登村村委会打扫卫生。为了不给村里增加负担,台团委还特地自带盒饭解决用餐问题。在一天的义务劳动中,团员青年共为两个村清扫街道1000多米,捡拾大量白色垃圾,清运垃圾近一吨。道路干净了,垃圾变少了,让当地村民深受感动,并纷纷自己主动加入到了清洁活动的队伍中来,与团员青年并肩劳动。
修建农田水利设施 帮农民增收

对于农民来说,土地就是一切,在大五登村,帮扶组发现对现有排灌渠进行提升改造,对于该村的农业发展是非常必要和有利的。为提升农田的排灌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大五登村决定对村内总长1600米的排灌渠进行改造,但是苦于资金问题迟迟没有动工。在帮扶组到来以后,从规划到施工全程参与,积极为村两委建言献策,同时,天津广播电视台投入5万元水利工程建设经费。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施工,日前,大五登村农田排灌渠改造工程已全部完工,工程累计完成土方3万6千立方米,新挖渠道1600米,清淤渠道1400米。新增、改善及恢复灌溉面积3000亩,新增水浇地2000亩。初步形成了集灌溉、排水、防洪、抗旱于一体的排管体系。这一工程的完工将提高粮食亩产量30%,亩增收400-500元。改造水渠前,村民每年只能种植一茬庄稼,水渠改造完成后,村民们可以每年种植两茬庄家,效益增加一倍。
大五登村党支部书记张桂诚告诉记者:“这个排灌渠是去年9月份修的,14米宽、3.5米深,排灌渠可以确保村里耕地旱涝保收。首先小麦和玉米从原来的种一季到现在可以种两季,可以给村民增收增利。通过反复调研,帮扶组又给我们投资,我们村才有力量修建排灌渠。帮扶组工作人员天天跟着我们去测量,跟我们开会、计划,甭管多晚都得把工作先干完。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一点来自村民的阻力,排灌渠施工的位置恰好经过一个村民家里的耕地,村民不同意排灌渠的提升改造工程施工。后来通过帮扶组多次深入走访、说服教育和讲道理,把村民叫到现场来,说明建设排灌渠的重要性,并承诺给村民一定的经济补偿。最后排灌渠才得以顺利建成。”
说起提升改造排灌渠这事,帮扶组成员白万磊感慨颇多,他告诉记者:“修排灌渠的时候我们没有想到会这么复杂,因为是有利于百姓的好事,以为把钱投过来,开工建设就行了。修的时候,因为排灌渠从村民张大哥家的麦地经过,需要占用他们家一亩多地,张大哥就是不同意,认为这样会影响他们的产量。当时排灌渠就差张大哥他们家麦地这一段没有修了。我们就入户,先去了解张大哥家里的情况。告诉他们如果他们家这边不通,排灌渠根本就不能发挥作用。我们帮扶组反复去家里走访,答应给张大哥赔偿金。他要求两三千的赔偿金,但是由于修渠的资金有限,帮扶组继续反复做张大哥的思想工作,最后达成协议,按照他们家当年的收成情况,赔偿他们家1400元钱。当我们第三次去张大哥家里的时候,他就答应了。”
其实,在城市工作和做农村工作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方式,白万磊说,这里的村民非常朴实,但是如果想把工作做好、做到位,在工作方法上要与村民拉家常,拉近工作组与村民的距离,不能高高在上,这样村民会有抵触情绪,不能让他们有陌生感。拉近了帮扶组与村民之间的距离,大家就会支持帮扶组的工作,再有什么工作也好开展了。
打通稻米销售渠道 助百姓增收
大五登村村民高润山2013年种植了7亩水稻,共收获万余斤稻谷。由于今年稻米销路不畅且销售价格过低,他家的这些稻谷全都堆在了家里。帮扶组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开会研究,积极为老高家的稻米销路想办法。为此,帮扶组还专程驱车来到40里外的黄庄镇,向这里的稻农请教销售经。帮扶组根据老高家稻蟹混养的生产模式,确定了主打绿色无公害牌,提升稻米价值。为此,帮扶组经过多次构思和调研,往返市区和宝坻县城,为老高家的稻蟹米设计和定做米袋,并根据城市人的消费习惯设计了10斤装和20斤装的小包装。随后,帮扶组依靠帮扶单位和手中的资源,见客户、找朋友,积极为老高家的稻米跑销路。最终不负众望,仅仅一周时间,帮扶组就帮助老高销售了7000多斤稻米,很多客户已经开始预订第二年的稻米。同时,帮扶组还联络广播电视台食堂,建立固定的销售渠道,帮助农民销售大米,如今村里十几户农户的滞销大米都已销售一空。目前,村民们正在忙着新一茬幼稻的种植。
帮扶组组长骆宾介绍,帮扶组随后将这次帮扶工作的经验传授给了其他村民,以此带动其他农户从事绿色种植,形成规模效应,进而带动困难村整体的农业发展。
掏私人腰包 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帮扶组三人除了完成日常的工作以外,还自掏腰包,为村里困难户邹树香生病的老伴购买了轮椅。白万磊告诉记者,邹树香大娘经常往帮扶组跑,讲述自己家里的困难。她老伴自打患了半身不遂以后两年多没有下过地,即使下地活动,也只能在自家院子这个区域活动,行动非常不便。邹树香每天除了照顾老伴,还要外出打工赚点钱给老伴买药,非常辛苦。邹树香前些天包了一块地来种,她怕自己外出种地,老伴一人在家没有人照顾不放心。如果有一台轮椅,可以让老伴待在身边照顾。

白万磊说:“我们去邹树香家里调查过,确实非常困难。我们三人商量了一下,就想如果有条件,就给她老伴准备一台轮椅送过去。正好前几天我们组长骆宾从网上看到一款轮椅,因为帮扶资金是用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没有余钱针对个人的服务。我们帮扶组三人凑钱买了一台给邹树香大娘送到家里。”
瘦弱的邹树香大娘说起帮扶组的好来,感激的流着眼泪:“家里这点钱都给老伴治病了。两个女儿生活也需要钱,我就自己想办法。我特别感谢帮扶组,人家是来帮扶村里的,却个人出钱给我们家买了轮椅。我从心里特别感激。现在路修好了,我也可以推着老伴出去溜达溜达。感谢政府,感谢帮扶组。现在坐上轮椅出去转转,老伴心里也高兴,精神也好多了。”
打造特色农业产业 从输血变造血
从驻村开始,帮扶组为大五登村和后五登村的道路进行了硬化,修建了村民健身广场,兴修了排灌渠,在村子里修建了垃圾池,帮两个村实施了环境清整工程。现阶段主要工作还是集中在基础设施方面,等基础工程完工以后,帮扶组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帮助村民和村集体致富的方面上来。
骆宾告诉记者,帮扶组最终的任务,不是只带来资金,关键是要帮助这两个村的村民挖掘出自身的发展潜力和动力。从硬件设施建设开始的帮扶,到后面已经逐渐延伸到如何帮助村里,实现可持续发展。骆宾说:“我们通过引资,发展后五登村林下养殖业。后五登村没有村镇企业,村集体资产较少,村民的收入来源单一,百分之九十的村民靠种植和养殖为生。为了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村民致富,帮扶组积极联络客商,帮助后五登村招商引资。我们利用自身人脉资源,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先后3次前往北京与客户洽谈,最终,北京一家养殖企业决定在后五登村落户,利用后五登村东部林地发展林下养殖。”
在大五登村,帮扶组则采取龙头企业带动设施种植的方式,助力村里持续发展。骆宾说:“在帮扶组的积极联络下,东北客商租用大五登村集体土地,种植棚室桃、车厘子、葡萄等经济作物,6月底将全部上市。将来依靠龙头企业带动,促进村里农业结构转型。”
帮扶组还计划在适当时机组织社会文化人士下乡演出、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咨询,并将积极组织义诊、法律咨询等活动。利用现在两村文化健身广场设施组织村民进行小型体育比赛和文艺比赛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首场活动——“送戏曲到乡村”活动计划于6月下旬举行。
帮扶组三人驻村至今,吃住在村里,每天的工作时间远远超出原来的工作,他们鞋子穿的开了线,居住环境简陋,但是,他们心里挺乐呵。不仅在驻地自己种点蔬菜,在心态上也融入到农村这个大家庭当中,真正把自己当作他们中的一员,想大家所想,急大家所急,全身心投入为村民办实事的工作中。现在帮扶工作有了一些成绩,他们还有更大的愿望,骆宾说:“希望在我们结束了帮扶工作之后,还能使两个村都有能够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动力。在帮扶组完成输血功能之后,还能够激发出两个村自身的造血机能,取得持续性的发展。”(记者吴宏 摄影付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