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三级甲等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天津市政府确定的中医医学中心。拥有教育部重点学科2个,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专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0个、重点专科13个,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2个,形成了中医特色鲜明的学术群。
多年来,医院党政领导班子严格执行党的卫生工作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发展事业、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为办院宗旨,着力于提升中医药对人民大众的贡献。医院年门诊量连续27年居于天津市各大医院首位,2013年,年门诊量达到267.3万人次,病床使用率也连续20年超100%。
一、打造优质医疗服务工程,提升中医药对公众的贡献率
医院以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为中心,落实三个转变(即:单纯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医疗型医院向研究型医院转变,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发展战略,狠抓“质量、服务和安全”,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注重发挥“五专”特色,规范医疗行为,控制平均住院日,将药占比和平均住院日作为考核科室和医生的重要指标,极大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疑难病会诊中心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医疗服务科和咨询中心随时解答各种问题;设计合理的就诊流程和醒目标识;推行中草药小包装和中草药七付药中包装快速取药模式;增设药物咨询窗口、开展药品配送业务;实行挂号收费一体化和错峰挂号收费服务模式;率先推出pos机结算方式和自助缴费系统;开展多形式预约诊疗服务;免费为患者提供季节性饮品(夏季清暑饮、冬季防感汤等);开展“内病外治”、“冬病夏治”等“治未病”手段,扩大中医药优势;注重员工素质教育,强化礼仪培训;不断完善无假日门诊、晚班门诊和午间连诊服务,方便“上班族”看病就医;坚持开展健康宣教,仅2013年,数十位专家在天津电视台和电台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讲座600余次,深受群众欢迎。
多年来,无收取“红包”、无集中上访现象,未发生过重大医疗责任事故。
二、打造优质护理工程,为患者提供超百分百的满意服务
广泛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不断优化护理流程。合理调配护士资源,实行弹性排班,实现“能级”对应。通过加强细节管理来落实基础护理,通过加强严密观察来确保患者安全,通过加强有效沟通来拉近护患距离。重点加强患者治疗、休息、医生查房时间段的管理,保证病房安静整洁、安全有序。开展“快乐病房”、“畅快呼吸,享受生活”等主题病房建设,营造轻松愉快的住院环境。
三、注重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培养,科研教学工作成果显著
医院一直致力于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着力打造“名医”工程,先后启动“名医师带徒”和“名医讲堂”项目,涌现了一大批在国内外知名的新一代中医专家。2012年以来,医院获得包括“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各级各类项目110项;获各级科技奖励14项;申报科技专利15项,出版论著14部,发表科技期刊论文1264篇。
四、注重加强民主建设,坚持公益办院方向
医院秉承“遵纪守法、团结务实、廉洁奉公、以身作则”的信条,坚持三重一大制度,执行职代会制度,做到院务公开,强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职工各项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干群关系融洽和谐。2014年,医院提出了构建“温馨大家庭”的工作目标,最大限度地解除职工后顾之忧。为解决因机动车限号给职工上下班带来的不便,医院无偿为职工提供自行车上下班,倡导绿色环保出行;为解决职工上下班买菜难的问题,职工食堂加卖新鲜蔬菜及半成品;并搭建多种形式的活动平台,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等。
2013年底,医院荣获由今晚报社、今晚网联合主办并由广大市民共同评选的“2013津门爱心好医院”称号。
五、打造优质环境畅通工程,为患者提供温馨的就医环境
医院认真分析后勤保障系统现状、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缺陷,进一步加大整改力度。2012年至今,完成改造更新项目94项,包括对C楼外檐大修、屋顶网球架粉刷、对污水泵站扩建改造、电梯更新、消防设施维护等项目,投入资金622.6万元。同时加大对院内机动车治理力度,采取多项措施增加患者停车位和加快车辆流通。加强门诊治安维护和病房夜间巡视,确保了患者财产安全。
院内中华五圣图、伤寒论113方小路、文化长廊、大医精诚竹简等景观,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元素,使患者能够放松心情、从容就医。
2014年,荣获天津市人民政府“节水型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