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市民政局紧紧围绕承担的社区、养老、救助、救灾等11项整改任务,在相关部门配合下,上下联动、合力推动,整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效。
强化创制带动。一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积极争取市委支持,将养老服务业纳入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制定三年发展规划,明确六大任务,为解决养老难问题提供了路径蓝图。二是以完善管理为重点,制定了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行了地方职业资格评价制度,80%的45岁以下社区工作者取得地方职业资格证书;建立了岗位分级和职业津贴制度,社区工作者待遇水平达到每人每月2500元,有力推进了社区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进程。三是以透明操作为要求,制定了社会救助经办人员和村(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及其近亲属享受社会救助备案工作办法、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对15.8万名低保对象的审核审批和动态管理情况进行复核,清退“人情保”“错保”143人,确保应保尽保。
加大创新驱动。一是抓机制创新。紧抓整改落实契机,积极争取市政府支持,将市社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调整为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整改落实的合力。二是抓手段创新。采取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在整改社区治理问题上,推动和平区争创了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推广“十大服务”体系建设;以河西区为样本,推行了“两评三会一公开”居民自治模式,进一步健全了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多位协调机制。在解决社区养老服务问题上,推动了静海县和西青区为国家试点,分别探索了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和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补贴改革,以南开区、和平区为试点探索社会力量承接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管理运营改革;以武清区、宁河县、静海县为试点,探索困难老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城乡统筹,首批投入工作和服务经费1500余万元,惠及3363人。三是抓载体创新。以深化服务群众联系社区为载体,充分发挥干部进社区、单位作后盾的资源优势,搜集居民建议近7600条,投入资金3100余万元,解决热点难点问题近4400项。500个联系社区中65个荣获美丽社区称号,30个申报全国和谐示范社区。以建立一口受理、协同办理的社救经办窗口为平台,80%的街道(乡镇)设立了社会救助受理窗口,有效缓解社区服务代办缺乏问题。
实施工程推动。一是实施社区办公服务设施达标工程。采取市级资金引导、区级资金配比,实施社区办公服务设施三年达标工程,确保年达标率实现10%以上增长。拟投入福彩公益金5880万元,支持河东区、红桥区147个改造项目。配合规划部门,以新出让地块为中心,补建社区用房近1.4万平米,满足周边45个社区的需求。二是实施社区环境治理工程。以清洁社区为牵引,集中开展了“僵尸车”、社区环境、停车秩序“三大”整治活动。以绿荫停车位改造工程为推手,对具备条件的94个小区进行停车泊位建设,有效解决了社区停车难、停车乱的问题。三是实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速工程。积极争取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全市二十项民心工程,新增养老床位3772张,完成年度任务的63%,新建改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71个,建设3个区级老年配餐中心,中心城区老年配餐服务社区覆盖率平均98%。
紧抓重点促动。一是牵头多部门开展保障性住房、新家园、城乡结合部居住区社区治理整改工作。按照边调研边协调解决问题的思路,深入调研了170个保障性住房项目、4个新家园、8个城乡结合部居住区的社区治理状况,梳理出规划、建设、标准、管理、服务等问题,制定了92个设施的整改目录清单,协调解决了社区办公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停车位改造问题。二是着力健全社区物业管理长效机制。严格按照“三三五五”要求,在全面推行三类物业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物业管理全覆盖,完成230个盲点覆盖任务,实现物业管理100%全覆盖;加强基层实践首创,在和平区探索了街道、社区、管委会、居民“四位一体”的社区物业管理机制;在北辰区深化了“党组织、居委会、楼门长、服务队”自治管理模式;在河北区王串场街建立了社区物业管理实时考核监督制度。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协调市财政落实了物业管理专职人员经费,为每个社区配置一名社区物业管理专职工作人员,实现常态化管理。三是着力提升社会救助水平。立足筑牢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进一步提高低保救助标准,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由每人每月600元和400元提高至640元和440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6540元调整为6960元,将大病救助次数增加为1年2次。
(天津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简报第3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