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原标题:统筹联动抓整改“六零”服务上水平——宁河县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着力解决“三难”问题)
教育实践活动中,宁河县委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监管部门和窗口单位、服务行业“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坚持上下联动,集中开展专项整治,从整合资源入手,创新“六零”服务模式,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努力让群众感受到党员干部作风的新变化、新面貌。
“零距离”接触,服务送到“家门口”。以“干部下基层、工作上水平”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要求广大执法部门和窗口单位、服务行业党员干部落实真情、真查、真改、真帮、真实“五真”要求,践行家人、家事、家书、家业、家计“五家”做法,到一线了解情况、到一线咨询服务,到一线业务指导,有针对性地送服务“上门”。县农业局为充分发挥服务行业技术优势,主动把县农广校和蔬菜技术推广中心两个所属基层单位办公地点,由县城下移到设施蔬菜园区和教学培训基地,时刻为农民“零距离”服务。乡镇服务中心等窗口工作人员认真克服“走读”问题,驻村入户广泛开展“夜谈、夜访”活动,为群众解决突出问题1870件。
“零条件”受理,办事程序“一条龙”。广泛开展服务型“示范窗口”创建活动,要求接待人员对群众高度负责,优化咨询服务,实行“微笑式”、“保姆式”一条龙服务和首问负责制,对前来咨询、求助、办事的群众不拖拉、不推诿;全面实行“一次性告知制”,对手续不齐全的办事群众,由工作人员对所缺资料、手续进行详细核对并一次性告知,确保群众第二次办成,不跑冤枉路,并全面实行跟踪服务。实施了“素质提升”工程,通过“宣讲团”、专题培训班等方式,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工作人员自身业务水平,并熟悉其他部门业务知识,增强协同作战、立体作战的能力。
“零等候”处理,服务效能“大提速”。全面推行包含提前待岗、延时服务、预约服务、提醒服务等制度在内的“全天候无缝隙”服务模式,建立重大项目联合审批、网上审批、模拟审批制度,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健全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县人社局办件大厅通过合理安排工作人员作息时间,建立AB角轮岗制度,午间开放服务窗口,方便群众办事;在工作高峰时,临时增加办件窗口,抽调其他科室业务骨干支援一线服务,努力做到服务零等待。今年以来,县建委产权交易中心先后开展了3次服务提速,缩减办件时限三分之二;如产权变更登记由上级规定的30天缩减为5个工作日;抵押登记由7个工作日缩减为2个工作日。同时,为了确保提速后的出件准确率,建立了业务会审制度,在确保高效的同时,实现了办件零差错。
“零保留”公开,社会监督“全方位”。全面落实“阳光政务”,亮身份亮流程亮承诺,让群众明明白白办事。组织全县各执法监管部门和窗口单位、服务行业的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结合本行业本部门实际,采取佩戴工作牌、摆放工作卡、出示工作证、设立公示栏等形式,主动亮明身份。在政府网站公开全县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办理程序、环节、时限、所需材料及注意事项。全县结对帮扶单位将各项强农惠农富民政策及本单位本行业相关制度、办事流程等,在醒目位置张贴上墙,并制作成宣传册供群众查阅。芦台镇光明社区向辖区居民发放服务监督卡,标明具体服务内容、服务承诺和服务电话,将所有服务项目向群众公开,随时随地受理群众诉求。“零投诉”目标,群众满意“百分百”。始终把企业、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评判工作的重要标准,打造优质服务。突出服务求真、措施求实的工作理念,坚持规范服务,微笑服务,强化责任意识,杜绝“冷、硬、横、推”等粗暴工作方式。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全面公开执法监管部门和窗口单位、服务行业值班和服务科室电话,设立投诉热线、意见箱和效能警示牌,全面推行工作过错责任追究制,聘请监督志愿者、法治监督员不定期进行明查暗访,广泛收集群众意见。活动开展以来,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没有因服务态度、工作质量而造成群众投诉。
“零盲点”覆盖,服务机制“常态化”。建立上下联动、全面覆盖的县乡村(居)三级便民利民政务服务体系,扩大乡镇政务服务中心职能,在村(居)一级全面推行代办服务、上门服务,确保服务基层没有盲区、不留空白,一些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实现了就近快速办理。进一步深化千名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基层、万名农村党员帮扶困难群众和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活动,组织党员走进基层、走进农家、走进企业,上门真诚听意见、找问题,主动搭建亲民爱民“连心桥”,实现服务基层的常态化和长效化。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已为群众代办事项950件,办成率98.6%,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
(天津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简报第3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