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4年前,只有24岁的常彦凤为了摆脱贫困的生活,试着养了3头奶牛。那时她不懂饲养技术,牛吃不好也喝不好,一头牛每天只能产13公斤奶。
14年后的今天,常彦凤已成为一位拥有300头奶牛的家庭牧场主。每头牛可实现日产牛奶23公斤,每公斤牛奶可以帮她赚到4.35元。常彦凤算了笔账,每头牛年收益2.7万元,除去2.1万元的养殖成本,300头奶牛年收入就上百万元。“现在,我的两个妹妹一个上了研究生,一个在读本科。我也开上了十几万元的小轿车,还在呼和浩特市区买了楼房……伊利让我发了‘牛’财。”
建“牛”校教“牛”技
薛敏是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奶牛养殖户。2009年,他建设了总投资1200万元,占地面积500亩的神泉牧场,并配套了饲料搅拌机、铡草机、装载机等饲喂设备。目前,神泉牧场存栏400多头奶牛。
建起了现代化牧场,养殖规模大了,但薛敏在饲喂技术等方面感到力不从心。在这个时候,伊利的专家团队来到他的牧场。
“伊利对牧场的扶持力度挺大,帮我们协调贷款买良种奶牛,专家还隔三差五上门技术支持。我们牧场的奶牛从原来的单产15公斤提升到25公斤。”薛敏说。
发牛财就要在牛上做好文章。2010年,伊利成立奶牛学校,对奶源基地技术人员和牧场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一头初生牛犊蹒跚着挪步。乔震宇路过,亲昵地抚摸了一把犊牛头。乔震宇是杭锦后旗震宇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牧场经理。2004年,他以16头奶牛起家。奶牛生病多、单产低等问题一度困扰着他。伊利专家团队来了,从管理到技术都给予精心指导,乔震宇的奶牛由原来的每天饲喂两次、挤奶两次,改为饲喂三次、挤三次奶,并按育龄分开圈养,患病隔离治疗。如今,乔震宇已经拥有了三家牧场,1100多头奶牛,每天有8.6吨优质鲜奶出售。
到2013年底,伊利的奶牛学校已举办各类大型专业培训200余期,牧场现场技术指导2000余次,培训人员近7000人。为奶户累计发放奶款突破千亿元,以滚动的方式累计向农户发放购牛款突破30亿元,带动500万奶农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新观念养牛才真“牛”
奶源是乳业生产的第一车间,而奶农便是在第一车间的工作人员。他们的观念和技术是养好牛出好奶的关键。
培训不仅带来了技术,更树立了正确的养殖观念,比如优质高产的奶牛并不是想象中的膘肥体壮,而是体瘦清秀,比例适中。常彦凤说:“养牛关键得养好,适度的规模化才能带来稳定的效益。培训后最大的收益是理念的转变。国内有些牧场只考虑硬件设施,认为只要硬件好,就可以提高产奶量和牛奶质量。实际上,奶牛是牧场的主角,要按照奶牛的生理特征进行管理。”
现在,常彦凤牧场里几乎所有的奶牛都有卧床。“奶牛心情好,产奶量才能高,其实养奶牛跟养孩子一样。”常彦凤幽默地总结自己的养牛经验。
2014年,伊利再创新奶牛学校培训形式,推出“奶牛田间学校”,专家围绕学员设计问题、组织活动,鼓励和激发学员在生产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订解决方案并完成实施。
“以前的培训主要是老师讲,我们听。这回让我们自己想解决问题的办法,之后再来和老师的答案比对,我觉得特别实在。”第一堂培训课结束后,一位来自太平乳业牧场的学员表示。
乳业专家陈瑜说:“‘田间学校’关键是教实际操作技能,鼓励学员交换自己的窍门和心得。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农业发展、具备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新型奶农。”
思恩前行,知道根在哪
伊利集团一直致力于奶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正在实践和推广“奶联社”模式,就是以“人畜分离、科学饲养、统一管理、统一挤奶、统一防疫”的形式,实现奶牛饲养业向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现代化经营模式转变,为奶农带来更大效益。
常彦凤说,她就是看中了这个发展模式,吸纳村里几家养牛大户的奶牛,以托管的形式与村民签订合同,牧场规模一下子上来了。“我希望把自己的牧场做大做强,实现规范化养殖。”
在伊利的带动下,呼和浩特市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市日均产奶量可达数千吨,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乳品生产加工基地。全市饲养奶牛的农户已发展到十几万户,惠及农牧民近50万人,几乎占到呼市农村人口的一半。奶牛养殖业已经成为呼市农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7月9日,荷兰合作银行发布了《2014年全球乳业20强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来自中国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目前唯一一家进入全球10强的亚洲乳品企业。
获得全球10强之后,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给全体员工和合作伙伴发了一封信:“怀揣使命,思恩前行。思字有田,让我们时刻铭记自己是一家食品业,和土地关联,和数百万奶农、数十万合作伙伴和员工关联;恩字有因,让我们时刻知道归因,知道根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