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每天早晨,袁滨渤都会在7点钟准时到校,用一个多小时走遍学校的角角落落,提醒学生在楼道里别跑、后勤给水箱加水……调任领导岗位已近3年,袁滨渤当班主任时养成的这个习惯却一直没变。
“让平凡的教室洒满阳光,让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片灿烂的阳光,用师者的胸怀去包容一颗颗年轻的心,用师者的爱心去铸造每个学生的辉煌。”走上三尺讲台的第一天,袁滨渤就在日记中这样自勉。
她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
把学生当亲人
袁滨渤始终认为,教育是饱含爱的事业,爱学生就要舍得花时间与他们相处,要将自己融入学生的生活,忧伤着他们的忧伤,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幸福着他们的幸福。在她眼中,每个学生都是唯一的,“让每一个学生都闪闪发光”是她心中不变的信念。开学第一天,袁滨渤就公开了住宅电话号码,这部电话成了她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桥梁。周六、日本来是她回大港探望父母的时间,可是她却用来为学生义务补课。寒暑假,她把学生分成拨儿,请到家里品尝饭菜,听他们讲讲学习、生活情况。高考前夕,她总是牺牲休息时间,带着营养品走访家庭困难的学生。几年来,她先后拿出近万元为学生买书、解困。袁滨渤告诉她的每一个学生:有困难找袁老师。她用自己无私的爱去宽容、去浇灌着每一个孩子。
袁滨渤当班主任时,班上曾有一名绰号“野人”的学生,母亲是一位残疾人,父亲脾气暴躁,孩子像是一匹脱缰的野马,来去无踪。一天晚上10点钟,他母亲急匆匆的给袁老师打来电话,说他被父亲打跑了。而那天正赶上袁滨渤的爱人到外地出差,看着正在熟睡的还不到一岁的小女儿,袁滨渤抱起孩子走进了黑冷的夜色中。12点多,终于在那个学生家附近的楼下找到了他,看着老师抱着孩子,焦急地站在寒夜里,他感动地哭了:“这么多年总让老师到处找我,我也有良心,看我的吧,我再也不让您费心了!”从那以后,孩子开始约束自己,成绩也慢慢地提高了。
把学生当朋友
60万字,是个什么概念?
袁滨渤出的第一本专著就有60万字。更让人惊讶和震撼的,则是这60万字全部摘自她20余年和学生笔谈积累下的200多万字。
翻阅这本60万字的笔谈集《心灵的问候》,与其说是享受不如说是震撼。震撼的是书里看似没有情节但又都是情节,看似没有故事却又都是故事,再没有比这样的笔谈更能打动人心,更能展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用。
袁滨渤说:“当学生对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成功了。”她发现传统的面谈学生有一定的弊病:一是效率低下;二是有的学生因为好面子难以启齿。细心的袁滨渤采创造了笔谈的办法:学生每人每周写一篇小文,将一周中最想告诉老师、最想让老师帮助的事情写下来,袁滨渤每篇都回复,通过这种方式和学生们谈理想、论人生、解困惑。
在她的书包里总是满满装着一大摞笔谈本,几年下来,背坏了6个大书包。一个班50多篇,袁滨渤要在五六天全部看完、回复完,再发回学生手中。每篇回复少则200字,多则千余字,周下来平均写20000多字。为了能完成和每位学生的笔谈交流,袁滨渤每晚都要写到深夜,多少个劳累困倦的晚上,多少个双休日、节假日的凌晨,多少次因身体不适吃药输液,她都咬牙坚持,从不间断。
袁滨渤在笔谈中充满幽默、哲理的话就像一条条清凉的小溪,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你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好女孩,我真怕沉重的学习压力把你压垮,看样子,你是一个坚强的孩子,不可能轻易被打败!”“历经辛苦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可不能松劲儿啊!这个时候,一定不要骄傲啊!成功的关键是要有坚持的精神。在考大学的路上,决定成败的是你自己的付出!相信自己,努力吧!”“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它是由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决定的。要在失意的时候多看自己的长处,长自己的志气,这样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笔谈让袁滨渤和学生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学生们很喜欢她的笔谈,喜欢用笔谈的方式倾诉,更爱回味她写的每一句话。就这样,袁老师成了许多学生心里的好朋友、好长辈,毕业后谈朋友找对象、买房子选职业都找她商量,甚至把她请到婚礼的家长席上。
好老师关键是要教好书
“老师传递的不仅是知识,聪明的老师传递的是智慧。”从袁滨渤做班主任的那天起,她就向学生和家长要求不要送礼。一个暑假,一位高二学生的母亲给她送来一封信,打开一看是三百元的购物卡。为了让家长放心,袁滨渤没有马上退回去,而是到书店买了本语文高考复习资料,一连给这个学生辅导了一个多星期。辅导停当后,袁滨渤带着那300元购物卡和一封信来到学生家。她在信中说:“孩子交给我,敬请放心,卡退回,心意留下,我会把家长的情谊化为工作动力。”
“做老师,一定要积极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长,相信一代总比一代强。”新的时代,面对教育事业的新变化,袁滨渤一直强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我更喜欢敢于挑战、质疑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才能够接受多元的教育,和世界接轨,学会创新。”
虽然每一届学生她只教三年,但学生却从她那里获得了受用一生的能力和信念。学生喜欢上她的语文课,因为她在课堂上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她总是用独具特色的巧妙办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她研究课堂教学改革,精心设计了课前5分钟的“名言佳句”点评,“真情放送”、故事囊、沙龙札记“分享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最憷头的背课文,她采取“从阅读入手,化整为零,零存整取”的对策;对于长篇文章,采取“长文短教”的方法,不求面面俱到,只求重点突出。对于作文训练,她从不给学生布置命题作文,而是引导他们写自己的青春历程、写高中生活、写真实的体验和真心话。学生们一篇五六百字的《我的高二生活》,她逐字逐句推敲修改,一个批语有时就要写上近千字。她还组织学生在班内朗读自己的作品,通过老师评、同学论,拣好的词语段落表扬鼓励,挑不如意的地方修改指正。同学们在愉快的交流中彼此学习、深入思考、汲取营养、相得益彰。为了给毕业班学生减负,她从十年高考近百道复习题中筛选出题目给学生做练习,保证了学习效率和质量,毕业班高考语文平均分达112.5分。
“荣誉不过是过眼烟云,永恒的只有事业”,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奉献,使袁滨渤获得了显赫的荣誉,但袁滨渤却说:“当模范对自己是鞭策,最真的还是师生之情。每天走进教室,走上那神圣的三尺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什么荣誉都记不得了,只知道应该做一个好老师。‘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我只想把这平凡的老师做好,把这平凡的事做好。”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来到新的岗位,袁滨渤也有过犹豫,“我还是更喜欢做一线老师的感觉,能不能做好党总支书记,我心里也没底。”但领导的一番话却坚定了她的信心:“做老师,你再拼命,也只能影响班上的几十个孩子,让他们受益。但是做一个好领导,你能够影响一群老师,进而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分数只是衡量一个人暂时的水平,道德才是一个人分永久的标杆。”袁滨渤在为教师培训时如是说。“现在我的职责就是要全身心为老师服务,为他们一心扑在教学上创造条件。”走上党总支书记的位子,袁滨渤不变的是对教育的赤诚和对“德”、“才”培养的重视,“服务的群体不同,但是性质一样。”她先后为六所区内中学培训了德育老师,辐射全区,促进更多的孩子健康成长。为了提升青年教师授课水平,她有组织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和青年教师读书会。作为有着69个教学班、269名老师和近3000名学生的领导者,袁滨渤仍然坚持每年高三为毕业班做冲刺讲座,一年还组织了18场不同层面的辅导讲座。“我还有9年就退休了,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带出一批教学能力强,爱护学生、理解学生的教师,让教育的精神薪火相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