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据统计,我国目前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000多万,占全国人口总数近7%。尽管经过多方努力,在建立无障碍社会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不得不承认,残疾人在医疗、教育和就业等方面的权利依然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日前,多名记者分别陪同聋哑人就医、肢残人和盲人出行。而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后才发现,健全人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是有多无助。聋哑人和医护人员无法沟通,肢残人出行处处碰壁,盲人多亏有了导盲犬护航第一次乘坐了地铁。
聋哑人 最怕去医院就诊“指手画脚”

谁都有个头疼脑热的时候,一些聋哑人病了却能拖就拖,实在扛不过去了便去药店买点儿药,也不愿意去医院看医生,这竟是因为沟通成难题。
今年59岁的刘新兵几乎没有听力,也无法用言语跟别人沟通。但3年前他被诊断患有心脏病后,不得不定期到医院复查。可即便如此,只要身体没有感到特别不适,他还是不愿前往医院。这一个多月以来,刘师傅感觉身体不舒服,在家人的劝说下才决定就医。“我最怕来医院,我比画什么医护人员根本看不懂,他们说什么我也听不见。”刘师傅通过手语翻译张乐跟记者沟通。而在整个就诊过程中,记者也感受到了聋哑人就诊有多难。
刘师傅先前往预检分诊台,面对分诊员用双手比画了半天,对方看得目瞪口呆没有任何反应,他便着急地指自己的胸口。即便如此,分诊员还是不明白,干脆拿出纸、笔并递过去。幸亏刘师傅中学毕业会写字,在纸上写下“内科”,这才顺利拿到内科分诊号,健全人几秒钟能完成的事情,他足足用了好几分钟。接下来是排队挂号。当挂号员习惯性说出挂号所需费用时,刘师傅根本听不到,见对方又重复了一遍,他才示意自己听不见、说不出来。见此情况,挂号员只好用手比画了数字。
找到了内科诊室等候区,刘师傅又犯了难,他根本听不到叫号,只好站在叫号机前抬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就这样站了近半小时。终于进入诊室,可当他比画着病情,甚至拉开衣领给医生看了自己胸口的术后疤痕时,医生第一反应是问了句:“有其他人能跟我沟通吗?没有家人陪你来?”见无人陪同,医生摘下了口罩,尽量放慢语速,同时找出一张空白纸,在上面手写询问“哪里不舒服”。如此文字沟通了几回合,彼此都挺着急的,生怕自己表达的对方不明白,而此时后边等待看病的患者也排起了长队。
此时,随行的手语翻译张乐实在看不下去了,赶忙在中间翻译,差不多几分钟,就都解释清楚了。随后,在张乐的陪同下,刘师傅轻松完成了抽血、化验、量血压、做心电图等检查。把所有结果交给医生时,对方表示,患者血压高,所以头总会晕乎乎的,建议用药控制……对于医生的诊断,张乐同步翻译给刘师傅。“有手语翻译陪同看病,咱也看得懂了,心里踏实。”刘师傅比画,张乐解释道。
肢残人 出门靠轮椅“无障碍”成摆设

自小患有腿疾的郗艳慧,平常几乎足不出户,拄拐勉强能去家门口的菜市场买菜。赶上买电、取钱等去离家稍远的地方,她只能手摇轮椅出行,可问题也随之而来。她告诉记者,挡在她面前的第一道坎儿,就是如何进门。在乐园道附近一家银行门前,6级台阶旁虽配有一条专供轮椅通行的坡道,可只有五六米长,斜度几近30度。郗艳慧尝试自己摇着轮椅上坡,用力尝试三四次,轮椅上行不到10厘米就滑了下来。当她试图双手把着两侧栏杆,借力上坡时,由于坡道太陡,整个人险些后翻,吓得郗艳慧慢慢退回了平地。随后,记者陪同郗艳慧还体验了多家配有轮椅坡道的自助银行、菜市场和超市,但没有一处坡道能够让她独自摇轮椅而上。在逐步降低的坡度体验中,记者发现坡度超过10度,乘坐轮椅就需要把着栏杆才能勉强通过。而像坡度在30度以上、距离过长,又或是没有扶手的缓坡,对于仅靠手摇轮椅出行的残疾朋友来说,无疑都成了摆设。
设计不够人性化造成出行不便,同样体现在如厕问题上。郗艳慧称,他们肢残人士出门几乎不喝水,原因就在于不少公共场所难觅无障碍卫生间的踪影。在人民公园,郗艳慧好不容易找到干净可用的残疾人专用间,可轮椅却卡在单间门上,根本推不到马桶边缘。她只能自己拉拽着扶手起身,一步步挪到马桶边。此外,郗艳慧还向记者一一列举,像商场超市没有无障碍电梯,电梯里没有残疾人按键,自助服
务窗口太高,人行道边没有缓坡,方便轮椅上下的公交车屈指可数等等,都是乘坐轮椅出行的拦路虎。
“不是不想出门,而是很多公共设施确实不方便。怕给别人添麻烦,我们尽量都不出家门。”郗艳慧觉得,无障碍设施虽然逐渐在普及,但还有很多细节不够人性化。她自己碍于行动不便,就已经多年没有坐过公交,至今更是连地铁都没坐过。郗艳慧称,残疾朋友渴望的是安全、平等、自主出行的社会环境,日常出行都不愿家人陪伴,更不要说麻烦陌生人。在出行体验中,虽不时有记者和市民帮助,可郗艳慧还是觉得不自在,“残疾人需要的不仅是热心人的援手,更渴望身处能够自觉考虑到我们出行需求的公共服务体系,让我们像正常人一样融入社会。只有我们能够自主、安全地出行,才不会整日宅在家里与社会脱轨。”
盲人 带着导盲犬出行接纳度高

在刚刚过去的第23个“国际残疾人日”,北京出台新政,规定从明年5月1日起,视力残障者将可携带导盲犬进地铁乘车。那么在天津,视力残障者与导盲犬出行是不是能畅通无阻呢?记者跟随盲人刁先生和他的导盲犬“黑黑”一起,做了一次体验。“黑黑”是一只受过专业训练的导盲犬,只要架上导盲鞍,“黑黑”就变得相当安静,一路上都是本本分分地带着刁先生往前走,遇到台阶和障碍物,都会立刻停下来,用动作作出提醒。
刁先生和“黑黑”的第一站,来到了大港公园。公园入口处挂着“禁止一切宠物入内”的标志牌,也有管理人员在门口进行检查。看到刁先生,工作人员便上前打招呼:“又来遛公园了!”打过招呼,刁先生和“黑黑”顺利地进入了公园。原来,这个公园距离刁先生家不远,是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自从第一次入园时和园方说明了导盲犬的情况后,“黑黑”就成了唯一能进入公园的小狗。有了成功的开始,记者又跟随刁先生和“黑黑”来到了物美超市大港店。还没有进超市大门,门口一位大娘就好心提醒道:“牵着狗不能进超市!”抱着尝试的心态,刁先生还是和“黑黑”走进了超市。当时是11:00,赶上了超市最热闹的时候,看到牵着“黑黑”的刁先生,安保人员立刻走上前阻拦,当得知“黑黑”是导盲犬时,刁先生被带到了服务台。经过协调,超市方面最后决定,只能将“黑黑”留在服务台,另派一位工作人员陪同刁先生进店购物。“超市里老人和小孩太多,虽然我们知道导盲犬没有危险,但很多顾客不清楚,会害怕的,所以还是不能允许导盲犬进店。”工作人员解释道。
由于家住大港,刁先生和“黑黑”还没有乘坐过地铁,这天是他们地铁之旅的首次尝试。第一次看到导盲犬进地铁站,工作人员立刻走上前核实情况,检查了“黑黑”的专业犬衣和犬绳,并告知刁先生需要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犬类免疫证》《养犬登记证》《导盲犬工作证》4种证件。因为提前知晓规定,刁先生随身携带了这些证件,立刻拿给工作人员检查。整套程序结束,已经过了近10分钟,刁先生和“黑黑”才得以通过边门进入付费区乘坐地铁。“有点儿不方便,要带的证件太多,检查耽误时间。”刁先生这样评价这次地铁之旅。接下来在南楼公交车站,刁先生准备尝试乘坐公交车。不过很可惜,途经的4辆631、668、867、868路公交车都拒绝了“黑黑”上车的要求。有些是公交司机直接拒绝,还有的是司机在征求乘客同意时,遭到了车上乘客的拒绝。“在大港就是这样,公交从来都不让上,出行不太方便。”刁先生说道。最后,他们只能坐出租前往下一站。
最后一站,刁先生和“黑黑”来到了银河购物广场。“之前听朋友说,商场不让导盲犬进,不知道咱们能不能成功。”商场门前的保安先是拦下了刁先生,表示“黑黑”不能进店。当刁先生跟保安解释导盲犬是工作犬时,保安表示需要和上级领导汇报协商。大概等待了5分钟,保安走过来,表示刁先生和“黑黑”可以进入商场。这让刁先生有些惊喜:“看来大家对导盲犬的认知度和接纳度提高了,这比我预料的情况要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