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拍“微电影”普法实现寓教于乐,搭“读报”平台创新教育形式,走进监狱延伸帮教在押人员……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日,记者从天津滨海新区塘沽街道办事处获悉,经过近几年的摸索,该街道针对社区百姓、社区服刑人员、在押人员等人群,形成了多项特色法制工作。今年,塘沽街龙都社区被命名为天津市民主法制社区,现正申报全国民主法制社区。预计明年,塘沽街将继续创新招法,举办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和帮教工作,争取申报2个民主法制社区,扩大法制宣传的影响力。
新普法模式微电影里“学法”
12月4日,塘沽街华云园社区居委会办公室被布置成某公司的会计办公室,微电影《汇款》就从这个场景开机录制。微电影《汇款》讲述的是一个骗子冒充某公司领导,通过电话联系骗取该公司会计钱财的故事。这是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个诈骗案例。虽然此类诈骗手段不断曝光,但是依然会有人“深陷其中”。华云园社区居委会主任张训征告诉记者,微电影《汇款》的剧本是居委会和社区居民集思广益创作完成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实生活中诈骗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让人们防不胜防,利用网络、电话诈骗,利用亲属关系、公司上下级领导关系诈骗等案例层出不穷。在今年全国普法日来临之际,居民决定不再像往年那样,印刷一些法制宣传单发给社区居民,而是将这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拍摄成微电影,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
塘沽街司法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落实市区司法局及街道的普法工作精神,不断推动各社区的普法工作,塘沽街在辖区范围内做到每个社区都有一个法制宣传栏(板报)、一个固定的法制教育阵地、一个法律图书角、一支法律宣传志愿者队伍,在十个社区开展了法制漫画展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传统的普法形式,近一两年来塘沽街尝试以微电影形式进行普法宣传,法制微电影的一大特色是“草根性”“民间性”,从剧本征集、演员挑选到剧情拍摄,都是社区居民来完成。一个微电影的拍摄,也成为一次以公众参与为主体的普法过程。通过拍摄法制微电影,创新法制宣传形式,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
特色法制工作创新教育形式
塘沽街的法制工作特色绝不局限于拍微电影普法这一项。前几日,塘沽街司法所举办了社区服刑人员参加的心理测试和法制教育工作。活动通过具体的问答题,测算出分数,再按分数归类,找出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这一测试形式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特点和今后矫正方案的变更提供了帮助和支持。上周,司法所召集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四名(其中一人患传染病)中的三名进行个别集中教育,让他们读“社区矫正收监警示”中的五个案例,根据案例写出心得体会,使其从中受到教育。而今年9月,为做好在押人员的帮教工作,塘沽街道会同滨海新区司法局,对滨海监狱的二十名在押人员开展延伸帮教活动,带去法律书籍、笔记本、生活用品等物品。
“读法制报”活动也是塘沽街司法所创新教育形式的具体表现,通过搭建“读报”平台,使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让法制观念入耳、入脑、入心,取得矫正实效。塘沽街司法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读法制报”活动已成为司法所社区矫正的一个亮点工作,得到滨海新区司法局的肯定,也受到社区服刑人员的欢迎。今年3月,塘沽街组织了“读法制报争做守法公民”有奖征文活动,当时在44名社区服刑人员中就有40人投送了稿件。今后,塘沽街将进一步运用好“读报”这个平台,使普法教育的好做法与社区服刑人员日常监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常态化。
创新法制理念明年开展多项活动
今年,塘沽街组织全街法制宣传志愿者,参加塘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培训班,举办培训班12期,共500余人次参加,增强了志愿者的责任意识和法治理念。司法所利用社区综治、司法主任例会的时机,对居委会主任们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进行业务知识培训12期200余人次。此外,司法所多举措调整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最后确定由32人组成的辖区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每个社区都有自己对应的法律服务人员,他们定期下社区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居民有法律问题也可以通过电话找律师咨询。全年开展各类活动16次,参与人数8000人次。
塘沽街司法所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明年,司法所将按照区人民调解专题活动安排,推动人民调解、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深入开展,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监督管理,开展集中观看教育片、法制课堂、读报等活动,增强服刑人员的法律意识。继续举办“学法知识竞赛”活动,着力做好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服务教育管理工作,举办帮教、矫正人员参加的座谈会,通过“流动法律课堂”“法律六进”等多种方式,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深化律师进社区、法律顾问进家庭工作,使“六五”普法深入开展。结合居委会换届选举,举办“学人民调解组织法”练兵竞赛活动。争取申报2个民主法制社区。(记者曹宝艳摄影通讯员孙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