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不过,并非所有的“合并”,都能像史家学区这样顺利。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优质校将本部“表现不好”的老师分到了合并校,把绝大多数的优秀教师“摁”在本部。从个人意愿来说,名校的老师普遍不愿意分配到普通校,他们将这种流动视为“发配”。另一边,即便是普通校教师,对流动也并非“全体拥护”。
一位刚刚被并入优质校的老师的说法令记者颇感惊异:“普通校,还有我们这些普通校老师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牺牲品。合并后,名校派来了一部分领导和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他们总有高人一等的姿态。新校长不了解普通校的情况、历史和特色,强制推行名校那一套,而普通校又有自己的文化,两方‘顶’在一起,管理比较混乱。最重要的是,职称晋升也会遭遇不顺。”
曾晓洁坦言,“合并的推进首先要注重研究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分析优质学校先进理念及办学模式引进的适切性和可行性,使优质校外来的经验在普通校‘本土化’,这样的合并才能取得成效。”
挑战:管理机制的“忧与思”
普通校老师不适应被领导,优质校老师又不愿意“下去”,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缺乏一套完善的合并校管理机制。
放眼全北京,具有操作性的政策仍然处于“空白”,比如教师的编制、薪资待遇应该如何变化尚不明晰。记者就此采访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严平。严平表示,普通校与优质校的差距,大多不在教育或管理水平,而在于长期因师资或薪酬水平差异带来的“旧债”。因此,合并后普通校的师资或薪酬水平若能达到优质校标准,逐步还清欠债,即可认为集团的整体教育水平得以继续维持。
同时,正如上述老师所担忧的那样,合并后,普小会在无形中慢慢丧失自己的特色。那么,从管理机制上看,“千校一面”又该如何处理?
有业内人士认为,集团化办学要实现预定目标,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即在保持理念、总体特色和大文化一致的基础上,集团内部的个性化因每个个体的历史、区位、生源等不同而保持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