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何况是儿媳,可小淀村的董淑月却十年如一日地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这个新年,为了让妈妈、婆婆都高兴,她决定——
元旦小长假结束了,小淀村村民董淑月辞别了短暂相聚的父母,回到了自己家。别人回娘家,都是携儿带女,而董淑月却撇下丈夫、儿子,唯独背上了瘫痪的婆婆回娘家探亲。
“‘妈妈’生病前,我还能在娘家住上一两天,‘妈妈’生病的四年里,我从来没在娘家住过一宿。今年元旦,娘家妈来电话希望我放假回家住两天,可是‘妈妈’没有自理能力,留给丈夫、公公和小姑他们照顾,我实在不放心,干脆就把她带回娘家,让两个妈妈也团聚团聚!”董淑月口中的“妈妈”其实是她瘫痪的婆婆。
十多年前,董淑月从武清区朱曹村嫁到了北辰区小淀村,转年可爱的儿子出生了,一家5口人其乐融融。自从结婚那天公婆喝了她的改口茶之后,她对公婆的称呼再也没变过,始终都是爸爸、妈妈。丈夫在铁路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家务活、农活以及公婆的饮食起居,都由董淑月一肩挑了起来。家务的繁琐,她从不叫苦,农活的繁重,她也从没喊累,有时婆婆无心念叨两句,她也是大大咧咧的一笑而过,从不放在心上。多年的和睦相处,让董淑月在婆婆心里从儿媳妇变成了“老闺女”,逢人就夸:“我这儿媳妇你们谁家的都比不上。”
2010年8月28日,这一天让董淑月终生难忘。婆婆突发脑出血住进了医院,11天的抢救和重症监护,董淑月几乎没合过眼,病房外走廊里的一块小垫子就是她的床。长时间的焦虑熬夜,让董淑月熬红了眼,医生劝她:“回家歇几天吧,总这么熬你也会病倒的。”回到家的董淑月比在医院还煎熬,尚未苏醒的婆婆让她放心不下,转天早晨她又回到了医院。在婆婆昏迷的11天里,董淑月“妈妈、妈妈”地叫个不停,想尽早唤醒婆婆。婆婆住院的43天里,她没日没夜地悉心照顾。出院时,医生、护士得知她们是婆媳时都十分惊讶,始终认为是母女。
回到家,董淑月合理安排好每天时间,喂饭、喂药、洗头、洗澡、按摩、烫脚……她事无巨细地照顾着婆婆。每天清晨五点,她准时起床给婆婆做早餐。婆婆不能自己咀嚼,她把饭菜做成流食一勺一勺地喂,每顿饭都要喂一个多小时,饭后半小时准时喂药,每天几顿饭几遍药,董淑月把闹表提醒变成了生物钟。有时婆婆咬紧牙不吃饭,她一遍一遍地劝:“妈妈,该吃饭了,张嘴。”可怎么劝,婆婆也不张嘴。她就耐心地问:“妈妈,您哪不舒服,您指指。”婆婆的手慢慢地指向胃,她才明白婆婆是胃疼,吃不下饭。她就把消食片碾成碎末,对上水给婆婆喂下去,等婆婆胃舒服了,她再把饭一点一点喂给婆婆吃。“为了给妈妈补充营养,我经常做些她喜欢吃的饭菜,肉包子、素饺子、炖肉、面条……只要她喜欢吃,我就给她做。她自己吃不了,我就弄成糊喂她吃。”
为了让婆婆多活动,董淑月每天都要把婆婆“折腾”三次:早晨她把婆婆从卧室抱到客厅的沙发上,喂饭喂药,然后抱回卧室休息;中午她把婆婆抱出来晒太阳;晚上她把婆婆抱出来做按摩。“要不是她这样折腾,恐怕我老伴早就没了。”71岁的公公王树清说。王树清腿脚不便,不但不能照顾老伴,还需要儿媳来照顾。儿媳对老伴照顾得无微不至,王树清看在眼里。“为了让老伴增加血液循环,儿媳每天都给她烫脚,忙完家务活,儿媳就给她揉揉胳膊捏捏腿。怕老伴脚凉,儿媳就用肚子给焐,边焐还边说笑话,哄老伴开心,这些就算亲闺女也不一定能做到。”
四年的时间,婆婆的右手可以做些拿起手绢擦擦嘴的动作了,脸色比董淑月还要红润。提起儿媳,婆婆就会竖起右手大拇指。“淑月这样的儿媳妇,不仅在我们村,就是四里八村,也是头一份的。”邻居黄大姐由衷地赞叹。俗话说“养儿养女防备老”,朴实平凡的农村妇女董淑月,用她的实际行动谱写着“娶媳防老”的新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