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4年主要工作回顾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河西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建设“国际商务城区、多元文化城区、生态宜居城区”发展目标和“美丽河西、首善之区”新要求,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在历届区领导班子打下的基础上,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过去一年,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挑战,全区上下共同努力,积极应对,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预计实现区域生产总值710亿元,可比增长8%;区级财政收入完成70.04亿元,同比增长23.02%;固定资产投资175亿元,同比增长35.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
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业规模总量不断扩大,增加值占区域生产总值比重达90%以上。制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方案,促进高端服务经济发展。金融产业集聚优势明显,新引进金融机构11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引进培育电子商务企业7家。积极促进商贸、旅游、文化融合发展,银河购物中心-友谊商厦、小白楼等商圈辐射效应进一步扩大。
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实施。坚持招商与服务相结合,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引进500强优势企业10家、首都企业20家,完成国内招商引资实际到位额129亿元,吸引外资实际到位额2.6亿美元。中冶置业、中海地产、北大资源等6个项目落户黑牛城道两侧新八大里地块。10个重点项目主体竣工或投入使用,30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实现项目开工439万平方米、竣工128万平方米。
民营经济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落实全市万企转型升级行动计划,132家企业完成转型升级项目。成立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新培育中小企业创业基地2个。新增民营企业2386家、个体工商户4969家。大力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进培育转化工作,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567家、小巨人企业10家,新建区级孵化器2家、院士工作站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建立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全年为企业融资8.9亿元。
楼宇经济提质增效。完善商务楼宇管理服务机制,成立5个街域楼宇经济综合服务中心。扶持重点商务楼宇硬件提升改造,五矿大厦、中孚大厦等6座商务楼宇实现转型升级。加大楼宇招商力度,引导高端业态集聚,不断提高楼宇经济贡献率,实现新增亿元楼宇2座。
陈塘科技商务区建设加快推进。深化完善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园区及周边共12.7平方公里纳入滨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二十一园"规划。累计收储土地2630亩,接收土地1764亩。崇岩西路、玛钢临时路实现竣工。颐航大厦、郡都大厦、美年广场等项目加快建设,青林大厦项目交付使用。
二、各项社会事业再上新水平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完成2个新建项目和一批提升改造项目,海河中学示范高中改扩建一期和名都、梧桐2所小学投入使用。完成16所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现代化达标建设。推进教育改革,落实小学联合学区、集团化办学,中学一对一互助,校长教师流动等制度,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等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区妇女儿童保健中心投入运营,新建提升改造社区卫生服务站5个。鼓励社会办医,17家民营医疗机构落户河西,总数达145家。巩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免费向居民提供80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广家庭责任医生签约服务,深化预约诊疗和无假日门诊,推进中医预防保健试点建设,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超额完成新增就业目标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参保人数计划完成率达100%。调整社会救助范围和标准,开展16项慈善专项救助活动,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落实住房保障政策,兰江里安置房1912户还迁居民迁入新居,龙瀚东园安置房竣工,云江里、纯皓家园安置房开工建设。
美丽社区建设扎实推进。成功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18个社区被评为市级美丽社区。加强服务载体建设,新建300平方米以上社区综合服务设施16个。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建成一批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和社区食堂。完善社区商业服务圈,完成4家社区商业中心试点建设。强化社区工作者培训,900余名社区工作者取得职业资格,队伍素质明显提高。解放南路起步区和梅江南地区配套设施接收和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有序推进。
三、文化发展展现新活力
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扎实有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大力实施诚信体系建设等工程。建立各类道德讲堂177个,开展“感动365——讲述身边好人”、“寻找最美河西人”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建成青少年快乐营地120个、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室70个。建成市区首个雷锋主题公园,全区注册志愿者人数达12万人,志愿服务快车进社区等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品牌。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河西文化中心项目积极推进,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完成提升改造。举办西岸剪纸艺术展、图书展和马三立舞台戏剧展,西岸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启动“文化365·快乐在河西”十大板块、1634项文化惠民活动,邻居节、安居节等文化品牌活动深受群众喜爱。与天津十大院团和驻区文化场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基本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河西区代表团在天津市第十三届运动会上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