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由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本市和平区传统文化特色校——昆明路小学共同发起的“让我们从春节开始”系列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学生放假前正式启动。本次活动意在将体现中国人生活态度的“春节文化礼俗”与孩子们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围绕“爱国、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国传统年节习俗中对大自然的礼敬、梦想与生活态度中的感恩、情谊、自省等观念,自然深入到孩子们的行为规范中,与家长共同找寻和体验中国文化之美,激发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这朗朗上口的童谣在广播中一经播出,孩子们充满童稚的小脸上立刻现出了好奇的神情。不仅如此,这久违的俗例背后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文化精神,在许多老师听来也觉得充满了传奇色彩。本市著名学者罗澍伟先生、知名传统文化节目主持魏以刚的共同讲述下,孩子们第一次了解到:祭灶是农耕时代对大自然的敬畏,是提高自我约束力的一面镜子;带着长辈祝福的压岁钱是不能随便花的;扫房子是去除一年的污秽,收拾好心情,向来年重新出发,孩子们不仅要参与,还要主动把书包清整好,干干净净迎接新学年的到来;祭祖与拜年是恭敬先人,联络情谊,孩子们对长辈们也许不叩头了,但可以变成给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一个大大的拥抱,记住他们在寒风中、在烈日下的春夏秋冬……
通过广播给学生们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罗澍伟认为这样的形式是一种有益探索。他说:“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持了社会的稳定性。‘年’从腊八这天开始,到二月二龙抬头结束。海内外的华人都过春节,春节早已走向世界,甚至一些国家已经把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确定下来。现代社会,春节从传统意义上的吃饺子、走亲访友发生了新的变化:一家老小选择在外吃年夜饭,省去了在家做饭的辛苦,多了一份悠闲和自在;有的家庭甚至举家到国外度假,这些都是人们过‘年’的新变化和新趋势。”罗澍伟表示,传统文化犹如快速行驶列车上的一张纸,如果一松手,纸就会飞出窗外。他说,非遗的传承从娃娃抓起,就是要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注入人们的心里,刻在骨子里,形成一种精神上和信仰上的支点。
与此同时,主办方结合一至六年级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布置了五项生动的亲子体验活动,包括:亲子阅读古诗词,了解中国人诗词歌赋中的文化意境;亲子劳动,与父母共同做大扫除,体验付出,准备向新年出发;长辈寄语,提出压岁钱的期望;亲子体育,了解中华传统体育与游艺项目,体验华夏运动之美。为配合开学后校方将要开展的校本特色课程,还与非遗中心共同拟定了“琴、棋、书、画、诗、酒、茶、药”的课程方向,积极鼓励家长帮助孩子在假期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专门了解,以期对年级的分布进行早期调研。
据了解,主办方将在未来的文化普及工作中,通过切实的教育计划,将非遗传承工作通过“琴、棋、书、画、诗、酒、茶、药”等文化载体,“冶煅、塑作、染印、剪刻、戏曲”等实用技艺,从娃娃抓起,向孩子们渗透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应合、布局、风骨、意境、情谊、沉醉、悠然、梦想”等文化观念,体验传统技艺中的中华智慧,让他们亲近中华文化,爱上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