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前不久,马场街的王大爷一次性领到1万元医疗补偿,这几乎占他治疗费的一半。与此同时,年过40的下岗女工张阿姨在人社局组织的专场就业招聘会上,找到了月收入2000多元的家政工作;而一家三代人住在不足60平方米房子内的居民小刘,也为即将搬进新梅江小区的经济适用房而兴奋不已……。天下之大民生为重,河西区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过程中,实现了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与城区居住环境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协调。
近年来,河西区在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始终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本着“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的宗旨,将每年财政总支出的65%上用于民生建设。区委、区政府不断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实施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新举措,坚持每年办好“20件实事”,件件关乎民生。河西区把民生作为绩效考核的硬杠杆,撬动各部门跟踪推进,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总会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居有所安、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难有所助,关注民生的不懈努力,让河西区织起一张覆盖全区的社会保障网络。“10分钟生活服务圈”,“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早餐示范工程,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和社区食堂……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精细落实,使群众享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扩建海河中学、师大附小、名都小学,配套梅江二期中、小学和幼儿园,实施学校现代化标准化建设,推进教师交流制度化常态化,开展学区“巡百课”活动,建设“三通两平台”,深化“一对一互助机制”,缩小校际差距均衡教育资源……教育中的民本情怀亲切而生动。“改造总量全市第一、改造质量全市第一、改造速度全市第一、惠及居民10万多户……”。自2012年以来,河西旧楼区的居住功能得到全面提升,绿荫停车场、健身小广场这些高档小区才有的设施,也进入“寻常百姓家”。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旧楼区改造频传捷报,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医疗卫生保障日益优化,为民惠民的实事好事,正化作丝丝细雨春风,滋润百姓心田。全方位的保障网络,让河西人无时不体会着在国家、社会、公民层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无时不体会着源自和谐发展的幸福。
随着社区食堂等设施的不断完善,满足了社区高龄、空巢和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就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