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年来,汉中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现代农业建设为方向,以实施农业倍增工程为重点,全力克服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不利影响,奋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农业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2014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325.51亿元、增长5.4%,总量居全省第四,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02.37万亩,总产101.75万吨。油料产量18.91万吨,其中油菜籽17.38万吨。全年生猪饲养量690.55万头,其中存栏274.16万头、出栏416.39万头,出栏量稳居全省第一。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7万亩,茶园总面积达到95.68万亩,其中投产园60万亩,茶叶总产量3.3万吨、增长25.2%。全年蔬菜复种面积94.21万亩、产量214.34万吨,分别增长4%、5.9%。全市新建果园2.7万亩,总面积达到57.54万亩、水果总产43.07万吨,分别增长2.2%、4.7%。
清洁循环农业是运用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围绕高效生态农业目标,突出资源保护、清洁生产、循环利用途径,实现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高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全市紧紧围绕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这一目标,坚持“清洁生产,降低污染;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原则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大力推行清洁循环农业生产,杜绝有毒有害投入品使用,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减少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趋利避害,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推行“五大工程”。
一是土壤肥力培育工程。推广并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和作物种类,由以粮油作物为重点,扩展到粮油果菜茶各产业,测土配肥面积达到430万亩。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治理,改善基本农田基础条件,使旱涝保收农田面积达到150万亩。同时扩大有机肥使用和绿肥种植,推广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到1.85%,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进一步优化肥料投入结构,减少氮素损失和对水体的污染,真正达到了增产增收减污的良好效果。
二是绿色公共植保工程。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采用生物防治,协调利用物理防治,科学合理应用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推广应用优质高产、高抗病虫害的农作物新品种,良种应用率达到了85%以上。大力推广与环境相容的生物农药及物理、生物防治技术,果、菜、茶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应用面积进一步扩大。强化农药市场监管,坚决杜绝高毒农药使用,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型化学农药。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化防治,进一步规范农药的使用,减少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三是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大力示范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推广机械化粉碎还田和秸秆覆盖栽培技术,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总面积达293.5万亩,综合利用率71.6% ,7个重点禁烧县区的739个重点禁烧村,基本实现了“未燃一把火,未冒一处烟,未出现一块黑斑”,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全面降低农民随意焚烧秸秆对大气造成的污染。
四是畜禽粪污处理工程。遵循畜禽粪污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的原则,结合环境承载能力以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合理布局,科学确定畜禽养殖品种、规模、总量,促进畜牧业和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畜牧产业发展坚持走先规划布局,先环境评估,先规范建设,后发展的路子。通过持续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全市省市级以上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达到117个;依据国家新出台的《畜禽污染防治条例》,对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污水、病死畜禽等污染进行综合性无害化处理;加快养殖场污染物处理工程设施配套建设,建设大型沼气工程35个、养殖小区沼气工程94处、户用沼气池13.7万口,规模养殖场建设万吨有机肥生产线8条,畜禽养殖污染根本改善,有效预防公共卫生事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
五、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工程。近年来,我们以“三品一标”(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抓手,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种植养殖基地规范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切实减少投入品的盲目使用。全市共有164个生产基地的275个产品通过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认证基地面积134.7万亩,产量67.2万吨,汉中仙毫、城固蜜桔、洋县黑米,略阳乌鸡等22个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成功举办了汉中仙毫赛茶大会,汉中仙毫获得第十一届北京国际茶博会名优绿茶类27枚金奖,品牌价值15.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