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基本情况
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盆地居中,境内有汉江和嘉陵江两大水系,均为长江一级支流。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气候温暖湿润,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是目前地球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汉江发源于汉中市宁强县的嶓冢山,自西向东贯穿全市,流域面积1.96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自产径流量99.8亿立方米,占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水量388亿立方的25.7%,出境地表水稳定在Ⅱ类水质标准。
二、“丹治”工程任务完成情况
2006年2月国务院批复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启动实施了丹治一期工程,一期工程从2007年至2010年在我市共治理水土流失882.31 km2,综合治理小流域44条,总投资2.45亿元。其中综合治理面积364.83km2,新修坡改梯2650.39hm2,栽植经果林7287.23hm2,水保林24192hm2,新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2360余处;实施生态修复面积517.48hm2,落实管护人员226人。项目主要涉及我市5县区,工程于2011年通过了省级竣工验收, 2012年顺利通过了国家审计署的审计。
2012年6月国务院批复了“丹治”二期工程,我市11个县区都有治理任务,确定对81条小流域分年度进行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任务为1780 km2,计划总投资7.13亿元。“丹治”二期工程实施以来,两年共治理水土流失888km2,完成投资3.53亿元.其中,完成综合治理面积350.44km2。新修坡改粮梯2524.79hm2,坡改果梯310.56hm2。营造经济林8928.06hm2,生态林22036.76hm2,新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2450余处;实施生态修复面积537.57hm2,落实管护人员375人。
三、“丹治”工程建设成效
“丹治”工程实施七年来,在中、省的关怀和支持下,汉中市委、政府高度重视下,业务部门紧抓机遇,真抓实干,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工程建设,以治理水土流失、防治面源污染,涵养水源、保障水质为目标,按照规划总体要求,强化工程建设管理,认真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生态环境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对涵养水源、保护水质和汉中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1、投资不断增加,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加快,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丹治”工程是汉中迄今为止治理范围最广、投资最大的一项水土保持工程,覆盖全市11县区,86个乡镇,受益人口113万,规划治理面积2736.35km2。通过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已治理水土流失1770.31km2,完成投资5.98亿元,年均治理水土流失300多km2。通过实施“丹治”工程,项目区植被覆盖率较治理前提高了23.5%,水土流失强度下降了50%以上,累计减少水土流失量1820万t,年均减少300万t以上,年均涵养调节水量达3.26亿立方,遏制了水土流失,有效改善了项目区生态环境。
2、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在“丹治”工程实施中我们坚持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坡改梯工程、经济林果园建设、配套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村容村貌清洁生态整治、培育特色农业产业等民生工程,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基础条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已治理小流域人均基本农田由0.82亩提高到了1.1亩,人均产粮由420公斤提高到了510公斤,人均经果林由0.14亩提高到了0.75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同类未治理区域提高20—30%。据不完全统计,治理区有6.8万贫困人口通过“丹治”工程越过了温饱线。
3、有效减少了面源污染,涵养了水源,保障了水质。在项目区我们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教育和引导农民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生产有机农产品,减少面源污染。据测算,近年来,可减少水土流失量1820万t,按照我市各类土壤含N、P、K成份估算,每年可减少N、P、K流失8.5万t,有效地减少了面源污染,为汉中汉江出境水水质常年优于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做出了积极贡献。
4、“丹治”工程有效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步伐。水保工程围绕民生的需求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在村、镇人口集中区域,合理规划了防洪、绿化美化、污水、垃圾清洁等工程,不但促进了项目区新农村建设步伐,同时也增强了防灾减灾能力,保护了山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历年暴雨引发的洪灾,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中,项目区群众见证了水保工程显著减灾效果,为群众安全撤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在2010年镇巴县发生的滑坡泥石流灾害中,丹治工程共保护了70余人的生命安全,保护房舍300余间,减轻了灾害损失。
四、工作措施
“丹治”工程实施后,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业务部门以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保障水质,供一江清水为目标,精心组织、真抓实干,严把工程质量,规范工程建设管理,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职责。市委、政府着眼调水大局,确立了以生态立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出台了《关于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的决定》,编制了《汉中生态建设规划纲要》,制定了《汉中市汉江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各县区均成立了由水利、土地、农业、林业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丹治”工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将“丹治”工程建设纳入了市、县、乡镇三级领导年度目标考核责任制。
2、强化管理,全力推进“丹治”工程上水平。“丹治”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大,任务重,工程实施中我们严格按照国家《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陕西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规范项目建设和管理。首先是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将国家的“生态被子”与小流域群众的“钱袋子”两个需求有机结合;工程建设中全面推行了“四制”管理:项目法人制、工程建设监理制、招投标制和合同制,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在资金使用和管理上,严格程序,加强监督,确保了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
3、抓机遇,求创新,努力打造精品工程。我们根据流域经济发展特点和立地条件,创建了产业示范型、生态观光型、清洁环保型、科技示范型等各具特色的精品工程,其中西乡县樱桃沟已被命名为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园,勉县华阳河、宁强肖家坝、洋县牛头坡等县8处精品工程也将申报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园;在工程具体施工中探索了水泥预制构件、空心砖、pp织物袋筑坎技术;推广了茶叶、核桃、杜仲、银杏、柑桔、大樱桃等10多种优良经济林果新品种。通过不断地创新技术,创建精品工程,我市丹治工程呈现出了不少的产业示范闪光点。
4、注重宣传,扩大“丹治”工程影响力。在实施“丹治”工程的同时,我们注重宣传扩大效应,不断提升项目建设的影响力以促进广大干群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几年来,凡进行了综合治理的小流域,都有工程简介牌,方便群众了解丹治工程,参与生态建设,同时也便于接受项目区群众的监督。凡有重大活动及时在报刊、网络进行报道宣传。为确保调水水质水量,全市开展了“保护汉江,我们在行动”的主题宣传活动、对勉县、略阳、洋县三县的工程建设进行了专题报道;在陕西日报刊登了《水保工程:无疑是稳定汉江水质的“天然屏障”》、《汉中:请国家放心 请北京放心》、《基层水保人的心声》等宣传报道,全方位地展示了我市水保生态建设成效,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5、加强监督执法,巩固保护治理成果。一是市政府出台了《汉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规范性文件,明确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前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前置,勉县、西乡、宁强等县也出台了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规范性文件。二是狠抓培训和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执法能力建设。几年来全市参加省、市水土保持法律及相关法律法规培训18批次,300余人次;全市9个县区顺利通过了国家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执法能力建设县验收。三是加强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监督执法力度,认真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全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达到95%以上,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率达到85%,已完工程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率达到了75%,有效防止了新的人为水土流失的产生,保护了治理成果。
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工作。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狠抓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用实际行动履行着涵养水源、保护水质的职责,确保国家调水安全,建设美丽汉中,努力把今后的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