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在全区春节文化演出中,武清区陈咀镇艾蒲庄村由十几名小学生表演的少林会赢得了一致喝彩。您别看这些小演员年龄不大,本事却不小,刀枪棍棒随手耍来,让人眼花缭乱。近日,记者走进陈咀镇艾蒲庄村,了解该村少林会的发展历史。
关于艾蒲庄村少林会的形成有很多种说法,村中69岁的李凤连老人向记者介绍了其中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他说:“艾蒲庄村于明朝永乐年间建村,先有黄、林、贾三姓人家在此定居,后又搬来崔、李两家,逐渐形成聚落。成村之初,村民就有习练武术的传统,每逢过节就凑到一起交流切磋,便形成了当时的少林会。”该村当时的少林会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包括鼓、小钹、大钹、唢呐和锣;武场包括刀、枪、剑、戟、钩和叉。表演形式有长拳、六合拳、通臂拳、大棍进枪、两节棍等多达几十种。据现在少林会的组织者介绍,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村集体经营着电镀厂,经济基础比较扎实,也促使村里的少林会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的少林会以武场为主,春节期间去县里演出,演员一上场就被热情的群众团团围住,不停返场再演。1996年以后,由于经济、人员等各方面的原因,村中不再组织少林会演出。但村民们习武的热情依然不减,很多人都自己带徒弟,自己习武。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身意识的增强,该村的少林会又逐渐兴盛起来。据少林会负责武术练习的芮师傅介绍,现在村里少林会的队员都是11至14岁的学生,演出形式保留了当初的文场和武场,演出服装色彩更绚丽,而且还经常到廊坊的东沽港镇和北辰的汉沟镇交流学习。少林会的组织者还告诉记者,少林会能再次兴盛起来,离不开村民们习武的热情与镇、村两级部门对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如今艾蒲庄村的少林会吸引了很多青少年的参与,看到少林会这门古老的艺术能够传承下去,我们感到很欣慰,也希望有更多的传统艺术能够后继有人,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