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昨天是清明小长假的第一天。据民政部门统计,昨日全市各个祭扫场所共接待祭扫市民40余万人次,今明两天仍将保持祭扫高峰状态,预计两天会有60余万人次出行祭扫。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随着文明祭扫之风渐入人心,摒弃传统祭扫陋习的人越来越多。在今年的祭扫活动中,有的市民没有到祭扫场所祭扫,而是全家人聚在一起,通过回忆和分享与逝者的故事,共同追忆、表达哀思。家庭追思会作为新的祭扫方式已慢慢在津城流行起来。
没有焚烧纸钱的黑烟,没有燃放鞭炮的嘈杂,取而代之的是鲜花的清香。伴随着舒缓低沉的月光曲,亲友们围坐在一起,看着已故亲人的像片,讲着故去亲人在世时的故事……今年清明给母亲扫墓,李霞和兄弟姐妹相聚在母亲家,举办了一场家庭追思会,共同缅怀逝去的亲人。
“母亲去世有10年了,每到清明祭扫,我们都感觉身心疲惫,从采买祭扫用品,到当天一早到墓地,特别是我大姐也是快70岁的人了,而且患有支气管炎,到墓地闻到那呛人的烧纸味和鞭炮味,就感觉呼吸不畅,每次回来后都要病一场。”李霞说,传统的祭扫方式确实存在着种种弊端,兄弟姐妹一商量决定今年不去墓地了,在家缅怀母亲。
李霞和家人都觉得,一家人共同缅怀的方式虽然简单,但却丝毫没有冲淡家人对母亲的哀思,家庭追思会真诚而又庄重,同样能让生者与逝者安静告慰、心灵交流。
据民政部门介绍,家庭追思会这样的祭扫方式不仅具有人性化,也具有纪念意义。同样,它也适用于治丧的过程中。2005年,市殡仪服务总站推出了“家庭追思会”礼仪服务项目,即在家中举行丧事祭奠仪式,逝者亲属可在逝者火化前一晚举行悼念活动。家庭追思会的基本程序为:根据逝者身份、背景、性格、人生贡献等内容策划整个仪式过程,由专业的丧葬主持人主持追思仪式,在主持人的带动下,亲人抒发情感,近距离地与逝者最后一次告别,最后再向逝者献花、告别。
“该服务推出至今已10年,如今逐步受到群众的欢迎与认可。”市民政局殡葬处处长王春生介绍,在传统的治丧过程中,有为逝者“送路”的习俗,即在火化前一晚,逝者的子女亲友排成一条长龙,每人手持一根香向朝西的路口转着道路步行直至绕回家中。在十字路口,常会看见焚烧纸钱,点燃花圈、花篮等“火光冲天”的现象。而如今,家庭追思会正在逐渐取代“送路”旧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