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俗话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津南区葛沽镇53岁的张汝凤却四年来无微不至地照顾瘫痪的再婚丈夫郭春华,用真爱诠释了夫妻真情。
“我想和她多过些年,我们夫妻根本就没有过够。”这是今年60岁的郭春华躺在病床上说的话。他无法自由行动,曾被医生宣判为“死刑”,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成为植物人,是他的再婚妻子张汝凤用四年多的真爱和辛劳为他创造了生命奇迹———如今他已经可以说话,活动手臂、大腿了。
郭春华、张汝凤都曾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相似的经历让他们更加懂得真情的可贵。2000年11月,两人喜结连理。婚后,夫妻互敬互助恩爱有加,家庭幸福美满。张汝凤说:“我和他谈了几年恋爱后,觉得他是个过日子的人,两人就领证了。身为工程师的他不但对我好,对家人也好,是个既有上进心又顾家的男人。”说起丈夫,张汝凤满脸的自豪。
二人结婚时,张汝凤把10岁的儿子带在了身边,郭春华对孩子视如己出,呵护有加,这让张汝凤感到无比的欣慰。“他对我儿子可好了,比亲生父亲还好,什么事都把儿子想到头一个。”
就这样,张汝凤一家三口快乐地生活了11年。2011年3月,厄运突然降临到了这个家庭,郭春华在回家的路上不幸遭遇车祸,造成脊椎第二、三、四节截瘫,当时大夫说已经没有抢救的价值了,让家属放弃治疗。张汝凤说:“当时看他那样子,就想不管怎样把他救过来,哪怕有口气也行。大夫说即使救过来,最好的结果也是废人,我说那也得救。”
在重症监护病房,张汝凤在28天的不安与焦急的守候中盼来了丈夫的苏醒,但这时的郭春华已经四肢瘫痪,生活无法自理。为了给丈夫治病,张汝凤把家里的房子卖了,连儿子结婚的钱也都用上了。在医院的那些日子里,她24小时守候在丈夫身边,实在累了就在地上躺会儿。张汝凤说:“他那时24小时输液,我得一个劲儿盯着,生怕有什么闪失。”
郭春华在重症监护病房一住就是两个月,张汝凤不离不弃,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丈夫昏迷时,她就不厌其烦地为丈夫讲述两人之前的事情;丈夫无法进食时,她就把食物嚼碎了嘴对嘴地喂他。夫妻俩的真情感动了医院的医护人员,护士也主动向她传授相关医护知识,节省他们的治疗费用。张汝凤说:“那时的他就像个孩子,吃什么都得嚼完再喂给他。为了让他得到锻炼,我跪在床上,按照大夫所教方法为他活动身体,慢慢地他的腿能动了,手也能动了。大夫们都说我为丈夫创造了奇迹,大家都送他外号叫郭坚强,管我叫张顽固。”
张汝凤把万般的恩爱化作百般的呵护。出院后,为了防止丈夫长褥疮,她每隔两个小时都要给体重140斤重的丈夫翻一次身,这对于身高不足一米六,体重不到90斤的她来说,是相当吃力的,每次给丈夫翻完身她都累得气喘吁吁。郭春华的大小便已经失禁,导尿管要终身携带,为了防止尿路感染每月要更换一次导尿管,每月还要清洗膀胱七次,张汝凤没有能力搬动瘫痪的丈夫去医院换导尿管,她就自学起护理。她一次次跑到医院,向护士们学习换尿管,如今她换导尿管的水平并不比专业的护士差了。她说:“大家都叫我‘张大夫’了,什么尿管、尿袋我都会换。”
在照顾丈夫的四年中,张汝凤成了“按摩师”、“理发师”和“护理专家”。四年来,她没日没夜地操劳,从没有过半句怨言,她用柔弱的肩膀为丈夫筑起了温暖的港湾,也为丈夫创造了奇迹,如今郭春华已经可以清晰地说话,也能活动手臂和大腿了。
妻子的辛苦郭春华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认为感谢妻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地活着,珍惜现在。“20多年了,她伺候我,照顾我。我现在特别感激她,我尽量地能恢复好一点,回报她。”
从植物人到能清晰说话,再到能活动手臂、大腿,郭春华在妻子的真情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也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下重燃了生活的信心。为了回报社会,让爱传递,他签订了遗体捐献志愿书。他说:“国家、政府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我现在唯一的方式就是把我能捐赠的器官都捐赠出去,多救几个人。”
“爱是你我,用心交织的生活,爱是你我,在患难之中不变的承诺。”这是张汝凤郭春华夫妻的真实写照。张汝凤说,只要人在,就有希望,只要生活继续,就要勇敢面对。“半路夫妻也好,原配也好,真爱最重要。丈夫能活着就有希望,只要他在,我就会勇敢地陪着他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