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近期,天津市西青医院普外三科经急诊收治了一名因实验室意外伤致头颈面部多处外伤伴出血的国际友人—CHUKANOV KIRIL。外三科全体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及时手术,并克服了语言不通、沟通不畅等困难,经过细心治疗和护理,目前该病人生命体征平稳,病情逐渐好转。
普外三科来了一位不普通的病人-CHUKANOV KIRIL,这是科室首次收入外籍病人。病人入院前1小时由于实验室爆炸意外,伤及头颈面部及多处外伤伴出血。急诊科为进一步治疗,以“头颈面部及胸部多处外伤”收入院。患者入院神志清,双侧眼脸肿胀,结膜充血,双侧髋部触痛,面颈部、左锁骨及胸前多处不规则伤口,多发挫伤,出血较多。在KIRIL入科后,外三科全体在班医护人员,像处理其他病人一样争分夺秒为其处理伤口。护士紧张又有条不絮地做心电、吸氧、加压包扎、止血、备皮等术前准备,医生在精心的准备下快速、成功的完成了手术,病人安返病房后,各项生命体征平稳。
住院后,在陪护的翻译下,我们得知KIRIL生于美国,居于本地。病人10年前诊断为冠心病,糖尿病10年,口服降糖药不详,血糖控制情况不到位。护士们耐心地为他讲解术后注意事项,糖尿病的饮食及护理,他也不时地点头表达他的理解与赞同。由于语言不通,在各项诊疗及护理操作前,外三科规定医护人员通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除了核对床头卡、核对腕带以外,还通过与患者身边翻译沟通,以便确定最后诊治手段,并严格交接班,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
当医护巡视病房时,经常会遇到翻译不在的情况,尤其当KIRIL的妻子从美国赶来陪伴后,翻译就彻底不见了。这时,护士们就要想尽各种办法与KIRIL沟通。简单的词汇、动作、表情和问题,KIRIL也会理解我们的意思,简单回答“Yes”、“No”,每当得到略见成果的沟通后,我们都会些许满足,同时也感到语言在护理中的重要性。一次发口服药时医嘱提示“餐前十分钟”,护士想起用手机百度出这个词语“Ten minutes before the meal”,念给他听,写给他看,最终能够顺利达成目标。目前,KIRIL的病情已渐渐好转,我们的英语口语词汇也学的越来越多。
KIRIL住院这段时间,给外三科的医护人员职业生涯带来了一次非常开心的经历与成长。KIRIL让我们学习了很多专业词汇,让我们学到与语言不通患者交流的经验和多元学习的必要性。外三科全体医护人员也得到了KIRIL和其家人的一致好评,他们主动要求与护理人员合影,他的妻子还特意给我们送来了从美国带来的巧克力,以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与喜爱。这也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与鼓励。我们也会努力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以便为病人提供多元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