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西青区大寺镇王村有一位80后媳妇——姜威威,在面对家庭接二连三的变故后,她用自己坚强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庭,受到邻里普遍赞誉。
2001年夏天,21岁的姜威威经人介绍认识了王村村民田金龙,转年两人就结婚了,婚后夫妻恩爱,生活幸福美满。2003年,他们的儿子降生了,取名为田玉宇。儿子的降生为幸福美满的家庭增添了更多欢乐的气氛。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正常孩子“三躺六坐八爬”的生长特征,在儿子小玉宇身上并没有任何体现。夫妻俩便带着孩子到天津市儿童医院进行了系列检查,结果孩子被确诊为“痉挛性驱动脑瘫症”。这一结论就像晴天霹雳,差点将姜威威击垮。为了能够让自己孩子像正常孩子一样跑跑跳跳,她擦干眼泪,和丈夫跑遍了北京、齐齐哈尔、太原、石家庄等地的知名医院,尝试了各种办法给孩子治病。虽经多方求医,但孩子还是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四肢无活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今孩子已经11岁了,虽然经过了家人的精心照顾和协助康复训练,但田玉宇仍没有学会走路。
祸不单行,丈夫因几年前与朋友合伙经商上当受骗,加上孩子的病情始终不见好转,导致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刺激。犯病时打人、头撞墙,最后丈夫被确诊为“情感双向狂躁型精神病”。经济受损,丈夫生病,给这个原本就生活困难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2005年夏天,56岁的公公突发脑梗塞,患上了半身不遂,不能说话、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紧接着,婆婆在整理房间从高处拿东西时不慎跌下摔伤,摔断了腰椎骨,同样导致生活不能自理。
儿子脑瘫,丈夫精神出了问题,公公瘫痪,婆婆疾病缠身,面对家庭的连连厄运和如山般的重负,当时,年仅23岁的姜威威仿佛觉得整个世界天塌地陷了。在别人看来,这样的家庭根本看不到任何希望。可是姜威威没有丝毫退缩,她深感,自己的亲人在困难的时候更需要家人的理解、关爱与呵护,需要自己把对亲人的大爱贯穿在一家人生活中。擦干眼泪后,姜威威暗自下定决心,要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这个多灾多难的家,这一扛就是11年。
一人撑起整个家的日子里,姜威威每天早上不到6点就要起床,先为儿子穿上衣服,然后开始准备全家的早饭。公公瘫痪,咀嚼有困难,于是姜威威就将饭菜都剁碎喂给公公。伺候完公公,她紧接着给儿子喂饭、喂水。轮到自己吃饭时,往往饭菜都已经凉了。虽然劳累,但姜威威从没有过埋怨和放弃。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全身按摩和形体训练,现在小玉宇的手已经具备活动能力了。“孩子患这个病很难根治,每次看到细微的变化,都让我有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姜威威说。
提起儿媳妇姜威威,已经66岁的婆婆张淑清忍不住落下眼泪:“我这个儿媳妇比亲闺女还亲,要不是她,我们根本都熬不过最艰难的那几年,也是她一直鼓励大家,从不放弃,才给了全家人希望。”
在村领导的帮助下,姜威威找到了一份为居民小区楼栋做清洁的工作,这为早已捉襟见肘的家庭增加了一份微薄的收入。逢年过节,西青区、大寺镇文明办、妇联以及王村两委班子都会到姜威威家进行慰问,特别是王村两委班子成员为她家捐款3万元,帮助她度过了家庭的困难阶段。“无论是党政领导还是亲戚朋友,大家都时常为我提供各种帮助,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救助,更是精神上的鼓舞,给我增加了战胜的信心。”姜威威说。
“王村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和困难家庭,两委班子深入基层了解各家各户的实际情况,对困难群众制定帮扶计划,不让任何家庭因病致贫。姜威威在家庭遭遇如此大困难的情况下,不抱怨、积极面对,成为家庭的精神支柱。这种不畏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全村村民学习。”王村党总支妇代会主任王培琴说,“未来,我们还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姜威威的家庭,将温暖送到底。”(北方网新媒体记者董立景 吕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