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他是扎根农村的“土专家”,通过走村串户访农情、深入田间讲农经,帮助农民解决了一个个难题;他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愫,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用一颗赤诚之心无私奉献数十载,孜孜不倦地推广普及农业技术,带领广大农民走上了一条科技致富之路。他就是武清区河北屯镇农业土专家胡运生。
今年71岁的胡运生是河北屯镇后洞上村人,黝黑的脸上常挂着和蔼的笑容。当记者问起他多年来如何服务当地农业发展时,胡运生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1982年,镇里成立了农校,胡运生被安排到农校担任校长。为了尽快熟悉工作,他开始系统学习农业知识,一面虚心向农技专家学习,一边向有经验的同事和农民请教。凭着刻苦钻研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凭着热爱农业、赤诚为民的理想信念,他边教学、边学习、边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科学知识,获得了天津市高级农民技师称号,成了名副其实的农业“土专家”。1992年,镇政府聘请胡运生担任全镇的农业技术指导员,当时,河北屯镇还没有棚室蔬菜种植,镇党委、政府想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来增加农民收入,于是他便开始配合镇党委、政府发展棚室蔬菜。棚室蔬菜种植需要有更深、更广泛的专业知识,搞不好会给农民带来损失。为做好工作,胡运生悉心钻研,设计出符合当地实际的棚室结构。棚室建设初期,他顶着高温连续多日工作在十几个大棚施工现场,帮助指导农民作业。大棚建成以后,他比菜农还要上心,几乎每天都要到大棚察看蔬菜生长情况。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河北屯镇第一批棚室蔬菜获得成功。
“农民要创业致富不容易。我是农民的儿子,也想为农民做点事情。”胡运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几十年来,他几乎每天都要到全镇各个蔬菜种植大棚和大田中去,为农户提供各种技术指导。退休后,胡运生还专门创办了“胡运生农业技术指导义务咨询处”,免费为老百姓提供技术服务,并提供一些由自己精心配制的低价高效的药品为农作物“治病”。现代农民和过去有所不同,以前是专家说啥是啥,现在农民普遍有些基础知识和经验,没有一定专业素养和科学水平是无法让他们信服的。为了得到百姓的认可,胡运生每年都会订一些专业刊物阅读学习,并充分结合多年来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一套适应自身、适合周边农民的科学理念知识。同时,他还定期与一些外省市专家联系,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为了跟上时代步伐,胡运生也打算玩一回“时髦”,准备一部智能手机,这样就可根据传来的图片,足不出户对农民进行远程指导。
“农忙的时候,找胡运生,他准在大棚或是农田里。”胡运生的家人如是说。村里村外,谁家发生了农作物病虫害,只要一个电话,不管胡运生在哪,都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前不久,村民冯学福找到胡运生,希望他能帮忙看下种植的西红柿还有没有救,胡运生二话没说立刻来到冯学福的棚室内。只见刚栽完没几天的西红柿苗无精打采、颜色枯黄,躺在地上,还有部分死苗发生。冯学福说:“这些苗刚种下没几天,起初还好,后来就不行了,打过几次药也不管用。您给看看还有救么?不行我就从新种植。”胡运生在仔细观察西红柿苗的情况后,喷洒了由自己配置的药方,没过半小时,大部分苗就有了抬头趋势。冯学福不禁竖起了大拇指:“胡老师,甭说别的,就是强,这下可让我减轻了不少损失。”胡运生说:“老百姓不容易呀,苗能救活咱们当然要尽量救回来。还有,以后施肥时注意点,别施多了弄成肥害,少用点粪便,多用点秸秆或者多元复合肥,便宜又好用。”
谈到农技指导,胡运生坦言:“最难的是做农民工作。这首先要和他们建立感情,最重要的是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其次是自己要有真功夫、真本领,这样他们才会信服你、认可你。”他也正是用真心真情换来了农民的支持和认可。一次胡运生路过麦田,还碰到了一个“劫道”的:“胡老师,让我撞见就别走了,您看看我这片麦苗怎么都黄了!”原来是一个相熟的村民与胡运生开的小玩笑,胡运生并没有计较什么,而是看向了麦田:“你这一看就是除草剂打多了,以后少打点或者就别打了。”“胡老师您再多看看,给我指点指点。”村民还想让胡运生多说几句,地里的另一个村民打断道:“你就别抬杠了,老实听胡老师的就行了。我这地前年跟你一样,麦苗也是发黄,当时找胡老师看了就说是除草剂打多了,这两年我没用除草剂,你看,麦苗不就变青了吗。”胡运生听了后微微一笑,开始为村民细致地讲解起保护麦苗的方法来。
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也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胡运生用扎实勤恳、真实质朴的人生脚印走过每一个大棚、每一片田地,默默无私地用实际行动为身边群众谋事办事,将科技兴农的文明种子播洒到全镇每一个角落。